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独特的命题。论文从这一美学范畴显示的人类情感深度具有的意境之美切入,探讨"气韵生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内涵和歌曲处理方法,从而总结出"气韵生动"的演唱之意境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宇宙、生命的关注,要求歌唱要蕴含丰富的宇宙感、人生感,还要努力超越自我,灵动于空。  相似文献   

2.
气韵作为中国美学最具特征的词汇,多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南朝谢赫在《画品》中把气韵生动放在了"六法"的第一位,代表了艺术作品的最高品格。而中国园林建筑所追求的"人在画中游"的境界,无疑是把对气韵的追求,由二维的画面,转移到三维的具象中,研究气韵在传统建筑上的表现,对于理清中国传统审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韵生动"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自然会带到敦煌壁画的创作中。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具有传神技巧的丰富性,"中国化"的韵致体认,动态感的境界渲染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旨归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产生,受到传统美学和审美形态的影响,在其演奏中也必然会映射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和""意境""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一种精神内涵根植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艺术当中。  相似文献   

6.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审美经验出发,解读油画教学和创作中溯古融西、创新构建,表现在传统审美精神基础之上的中国油画现代社会独特感受表达以及自身创造和发展的审美价值的当代构建。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审美经验出发,解读油画教学和创作中溯古融西、创新构建,表现在传统审美精神基础之上的中国油画现代社会独特感受表达以及自身创造和发展的审美价值的当代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内化、精致化、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形似”“传神…‘气韵生动”“意境”这几个主要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岳瑾 《华章》2011,(25)
近年来设计师们越发意识到尊重本民族文化审美习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的重要性,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势在必行.设计师们开始重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去,形成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传统文化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气韵生动”的书籍装帧、“计白当黑”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和之美”在书籍装帧设计给我们带来了传统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刘波亮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4):91-93,96
韵是事物处于和谐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范畴,晋书尚韵是审美范畴中的代表。韵是各个矛盾体之间的和谐,存在着一度、二度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在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具有虚拟性的美学特征.这种虚拟性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是以引起观众以假思真的真实感为目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几种较为常见的中国民间音乐的旋法手段作一分析介绍,而后从哲学、民族审美心理、思维方式、以及音乐与其它传统文化品种的"共生性"研究出发,分别从"游"、"圆"、"内敛、综合、统一"、"程式化"等四个方面来对民间音乐旋法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进行文化发生学的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中介"是辨证思维的一个哲学概念,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中介论"文艺观认为,文艺审美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文化心理结构这一重要中介,成为它们沟通与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此中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与两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其以创作动机、心理定势、想象和情感四种心理因素为主。"中介论"的引入,为文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模式,克服了传统直观反映论的理论缺陷,增强了理论的科学性、现代辨证思维色彩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心”有本然之心、自然之心和应然之心三个层次,而美育就是通过对先天的本然之心的扩充和涵养,使之向具有完善人格的应然之心发展。孟子的这一美育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18.
人创造建筑,建筑影响人。人与建筑相互影响。从建筑的材料来说明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中国的“神韵”魅力和西方的“神性”追求是两种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传统小说脍炙人口,走俏文化市场的一个原因——佛道文化孕育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人物崇高美、情节圆融美、环境奇幻美,也同时造就了以佛道混合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欣赏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