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自语言大师老舍之手的《养花》(语文十册第11课)在语言上的特色之一是多用近(同)义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选择若干组进行辨析比较,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准确选词造句的能力。 [照顾照管] ①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  相似文献   

2.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3.
平时所说的“总分复句”的结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类是,“总”的部分是个词或偏正词组,如: 1、乘务员一部分在照顾受伤的人,一部分在安置脱险的旅客。 2、两本书,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红与黑》。一类是,“总”的部分(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是个句子形式,如:  相似文献   

4.
“眼”和“目”都有“眼睛”的意思,如“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耳闻目见”。当我们用相当的语素分别用它们组合时,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一)意思相同的。如“眼下”和“目下”,它们都是“目前、现在”的意思。如“眼下我正有事要处理”.“目下急需的是大家的努力”。(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相似文献   

5.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中册)里指出:有两种形式的“是……的”格式。第一种是由“是”与语气助词“的”组成的,它们在句中主要起强调、肯定作用,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基本意思的表达;第二种是由“是”与结构助词“的”  相似文献   

6.
<正>句子可以写得很简单,如“好”“可以”“我爱你”,几个字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句子也可以写得不那么简单,如“我从心里认为她人很好”“他明确地告诉我可以”“我会像爱我的兄妹一样爱你”,较前面几个简单句就复杂了,同时也将内容表述得更具体。如前面的“我爱你”和“我会像爱我的兄妹一样爱你”,前者可以用于好多场合,后者补充后便具体到“兄妹之爱”。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冀君实或见恕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对这个“见”字作了如下的说明:“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其实,这四个“见”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是“我”的意思。“见录”就是“记着我”,“见丁宁”就是“丁宁我”,“见教”就是“指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间”作量词用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以后,才能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宾语。如:“这一间房子是分给我住的。”(作主语的定语)。又如:“那旧房子价廉,我也买了三间。”(在前一分句“房子”已出现的前提下做了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间”的语法功能却是全能的、广泛的,几乎能够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一、充当主语。如:其间千二百里。(《三峡》)句中的“间”是“之间”的意思,用如方位词,念jiān。此句译为:它们之间有一千二百里。  相似文献   

9.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10.
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基础,不少课文后面安排了“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的练习题。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你们想错了”》课后第二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带点的词语。 “‘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 类似这样的句子,其意思本身就较明白,怎么还要求理解它的意思呢?究竟怎样理解?怎样表达? 一、让学生明确句义和含义的异同。句子的意思,就是指句子表面的意思,如同词语的本义;句子的含义,就是指蕴含在句子里面,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没有说出来的感情,如同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方志敏淡淡地说”的表面意思是:方志敏很自然、很平淡地和敌人讲道理。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报,见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对某作家一作品中“非要……”的句式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无论在“京片子”中还是在规范的中国语式中,正确的用法应是“非要……不可”,若结尾没有“不可”,则语义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援引了“我非要去广州不可”和“我非要去广州”两个句子为例作了对照说明,认为它们的语义正好相反。对此笔者颇有异议,故于此不揣浅陋谈点管见,以请教于方家。愚认为,“非要……不可”与“非要…”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列举的两个句子来说,其表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对先轸“不顾而唾”释为“不顾是在君前”、“不顾君臣之礼”,改掉了“不回头(面对襄公)”的旧注。笔者却认为新注是一大进步,符合“信”、“雅”、“达”,准确可靠,通畅合理,易于理解而不生。因为原注似乎注意了“顾”的本义,但难免望文生义之弊,略为牵强。现就“顾”的义项探究如下: 顾(《辞海》第1985页) 1.回看;瞻顾。掉头不顾,义无反顾。 2.视;看。顾名思义,顾影自怜。 3.照顾;照管。如顾此失彼。 4.顾惜;眷顾。如奋不顾身,毫无顾忌。  相似文献   

13.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古诗文修辞方法之一,其前后文中某些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指而兼顾。其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用《仪礼》疏的话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它的基本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上句中就含有“皎皎”,下句中就含有“迢迢”,它们互相交错,互相补充。只有瞻前顾后,不偏执一端,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含有互文的句子。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本句互文:同一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交错使用,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14.
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丽颖 初中语文第二册,公刘《致黄浦江》诗歌中有“烂醉如泥的外国水兵”;又如《后汉书·周译传》有“一日不斋醉如泥”的句子。 查《中华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可知:“烂醉如泥”的含义是形容喝酒过量,醉得昏昏沉沉,东倒西歪,瘫成一团的样子。但都未对“泥”字进行单独解释。 那么,为什么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话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大多数同学翻译为 :将军打了上百场战争后死了 ,壮士打了十年战争后归来了。显然 ,这样的翻译是不正确的。这种句子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句 ,通常人们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是把原本为一个意思的句子分成了两句 ,翻译时应揉合在一起。上述句子应翻译为 :将军和战士们 ,十年来历经上百场战斗 ,他们死去的死去 ,归来的归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个句子 :“主人下马客在船”,把意思为两层的句子合成一句 ,它也采用了这种“互文…  相似文献   

16.
1.上通下联,读懂意思。一篇课文是由若干个互有联系的句子构成,它们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如《养花》第四节,教学时我请学生细读这段课文,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接着寻找句子间的联系,体会它们共同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先从作者工作的间隙“浇浇这棵,搬搬那盆”体会到养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18.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谁为哀者?”课文没有注解,而《教参》中释为:“谁是哀痛的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们先看两个相仿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一文说:“杨龟山是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注释中也记作“程灏”。而《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则载:“程颢字伯淳”,程颐兄长的名讳与课本不同。“灏”意为“水势大”。“颢”的意思是“白而发光”,两字音同而义殊,都常用于人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到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观点虽然貌似正确,实则不刊之论,经不起推敲。”文中的“不刊之论”是望文生义的误用。还有一个成语“文不加点”也是经常被误用,如:“朱玉林的作文水平不高,经常是文不加点,词不达意。”“不刊之论”的误用,主要是由于对“不刊”的意思不了解,以为“不刊”是“不能刊登”或“不够刊登水平”的意思。实际上,“不刊”是不可删除的意思,指的是文章用词精当,难以删改。杨雄在《答刘歆书》中有这样一句:“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这里的“不刊”便是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意思。“文不加点”的误用,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