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化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变色龙”服装,它可以按照穿着者的指令改变颜色。这种聚合物丝线化学键中的电子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11,(2):74-74
据中国军网2010年8月31日援引新华社柏林2010年8月30日电,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30日发表公报,该大学与马达加斯加塔那利佛大学和德国数学研究机构的共同考察小组,在马达加斯加的雨林中发现了一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变色龙,并且已经将其命名为“人猿泰山瘤冠变色龙”。  相似文献   

3.
变色龙纤维     
谭娜 《阅读与鉴赏》2010,(4):22-23,56
“变色龙纤维”在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室里诞生了!这种“变色龙纤维”出自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彭慧胜带领的课题组之手。它可以随流过“身体”的电流变化而改变颜色。其实.在这项奇妙发明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发明——“碳纳米管纤维”.它同样来自彭慧胜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变色龙》中的“四”所谓“四”,是指作品进行讽刺的四个角度: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它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止其他动物对自己的侵害。作者用这种动物为题来借喻讽刺小说里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于变色。在断案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表面密布传感器的人造电子皮肤,这一成果可以使将来机器人的皮肤像人的皮肤一样有感觉。研究人员首先将一层有伸缩性的材料覆盖到机器人的表面。这种特殊材料是用一种名为“并五苯”的低分子有机物压制而成的薄膜。在薄膜上每隔2至3毫米就装有一个压力传感器。如果在机器人的指尖上覆盖这种人造电子皮肤,机器人就可以和人一样有很灵敏的触觉。(摘自《百科知识》)人造电子皮肤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可以自我设计、自我组装甚至自我毁灭”这一过去科幻电影中的情景正在走入现实生活。常人恐怕难以想象,但它的确已经在美国诞生:它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具有自我繁殖、改造能力的机器人- Droid,它能够按照具体任务的要求设计、建造自己,完成任务后再将自己熔化还原为原料,留待循环利用。 科研人员开发出的这种机器人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随时改变形状。由于具备随时变形的能力,它能够在任何不可预见的陌生环境中及时改变、调整形态,适应和满足新的挑战,所以适合用作行星探测器,完成太空探索和营救使…  相似文献   

7.
酷比科技     
涂皘 《少年科学》2011,(9):40-40
做个"变色龙" 变色龙能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皮肤颜色,你想不想也拥有这样一层“皮肤”呢?现在,科学家把一种热敏物质涂在衣料表面,做成的衣服就能根据环境的光热变化而变色。  相似文献   

8.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变色龙"软体机器人问世"人造伪装"的原理是模仿生存环境中的天然伪装。此前的研究认为,天然伪装的代表变色龙,之所以能够迅速改变体色,是因为其真皮细胞的表面有一层虹彩细胞,通过改变这一细胞层内部的鸟嘌呤纳米晶体的排列结构,变色龙就可以实现颜色(结构色)的变化。不过,"人造伪装"装置想要模仿这一天然能力并不容易,因为这对系统的要求非常复杂,而且装置模拟生存环境需要很高的空间频率。  相似文献   

10.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1.
释"耿"     
本文分析了“耿”字的古文字形体,“耿”由“耳、火”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以“耳热”会意。“耿”一词的本义为耿直不安,而“耿”的形体构造,正是以这种强烈情绪的外表特征“耳热”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一句常用语:“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话一点不假。甭说别的,单说自然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方式,就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奥妙无穷。一般的动物,它的皮肤和毛发的颜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有一种小动物,它的皮下有许多色素块,能够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如果它潜伏在葡萄架上,身体就呈现绿色;一会儿爬到灰色墙壁上,身体就呈现灰色。这种小动物就叫变色龙。俄国作家契诃夫写了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小说的题目是《变色龙》。那么,奥楚蔑洛夫与变色龙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以“…  相似文献   

13.
纳米管有着令人惊异的强度,并且还可以导电,这使得纳米管成为绝大多数纳米技术的重要部分。现在,科学家们有了一种直接在硅芯片上制作纳米管的简易方法。当一层半导体薄膜脱离它的衬底得到自由后,这个薄膜会卷曲成小圆筒,就像除夕之夜人们吹的可伸缩的小喇叭。这一异常简单的技术的发现可能会加速微型分子管线、电缆和纳米构件的开发。 传统的纳米管制作方法是在两个石墨电极间突然放电。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法,但是产生的散乱混杂的纳米管却很难被放置到人们所希望的地方。当科学家们将锗半导体薄膜沉积在硅衬底表面时,这两个晶体因晶格不相配而产生的应力会造成晶格中的缺陷,从而导致器件性能降低。 然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Oliver Schmidt和Karl Eberl却利用了这种位错应力,将薄膜从衬底的表面剥落,利用这种应力将硅-锗薄层卷起。通过改变薄层的化学组分,他们甚至可以在几纳米到一毫米的范围内调节纳米管的直径。 Ernst说:“这个有创造性的、天才的想法的诞生仅仅是因为我们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方式。"Schmidt和Eberl认为他们的半导体管有很多潜在的应用,比如分子机器中的结构部件、局部医疗应用中的管道,以及任何人们可能想出的其它用途。  相似文献   

14.
塑料坦克     
随着材料科技的迅速发展,一度是儿童手中玩具的塑料坦克,不久将出现在未来的战场上。由英国国防评估和研究局与维克斯公司联合研制的塑料坦克,已经通过了实地测试,目前正在接受英国国防部的检验,预计不久即会装备部队,取代传统的钢制坦克,从而带来一场陆地战术的革命。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传统钢制坦克由于体积大、质量大、能耗高,加之其发动机吼声如雷,使得它很容易成为反坦克直升机的目标,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当局研制了这种轻型塑料坦克。名为“改进者”的这种新型坦克,车身由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制成…  相似文献   

15.
变色龙     
GUSHIZUOWEN2004.11“变色龙,爬行动物,体表颜色能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是一种极特殊的自我保护形式……”张博士阅读着这篇给他带来无限灵感与启发的文章,满心欢喜。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张博士制造出了一种新型服装———“变色龙”。“变色龙”服装,顾名思义,就是像变色龙的体表一样,能根据需要变换颜色。张博士发现,人们为了不同情况和原因,不得不频繁地更换衣服,这样便带来了各种麻烦。人们的衣橱越来越满,找衣服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苦差事不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但如今,只要穿上这件“变色龙”衣…  相似文献   

16.
变色龙     
“变色龙,爬行动物,体表颜色能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自我保护形式——”张博士阅读着这篇给他带来无限灵感与启发的文章,满心欢喜。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张博士制造出了一种新型服装——变色龙。变色龙服装,顾名思义,就是像变色龙的体表一样,  相似文献   

17.
学完《变色龙》一课,同学们一定对变色龙疯狂快速变色的描写依然历历在目,同时脑袋里一定还有两个大大的“?”:变色龙为什么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它们又是靠什么来变换色彩的呢?  相似文献   

18.
戴健 《小学生》2015,(4):14-17
变色龙大家都很熟悉,它身体的颜色会随着所处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脾气秉性、办事风格经常会有变化。所以呢,人们也会称他们为——变色龙。请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写一个你认为符合"变色龙"特征的人,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他为什么是"变色龙"。题意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三个要求,一是要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二是要用事例来说明这个人为什么是变色龙,三是事例要生动。现  相似文献   

19.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尉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物种新发现     
德、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7日电,据美国新一期网络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报道,德国和美国科学家日前在马达加斯加新发现4种变色龙,它们成年后的躯干长度仅有指甲盖大小,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这些变色龙发现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哈拉岛的热带雨林,都是侏儒枯叶变色龙属的成员。它们从鼻尖到尾部末端总长29mm;它们仅在枯叶间活动;这些变色龙身体呈棕色,并不变色,但这种颜色对它们已经形成了"绝佳的伪装";它们长相非常相似,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分析才确认它们分属4个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