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德贵 《武当》2009,(3):45-46
春季养生必需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并日渐壮旺起来,凡有耗伤或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相似文献   

2.
早春时期,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还寒。为冬春交换之时,气温仍然还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此时要多吃些葱、姜、蒜、韭菜等温性食品,这些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不仅能祛阴散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春季阳气初升,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阳气得以升发,肝脏得以疏泄,气血趋向体表,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因此,春季养生,最重要的是需要坚守以下“六不”原则。  相似文献   

4.
周天搬运功     
周颂南 《武当》2008,(1):49-50
周天搬运功,是运用点穴、推拿、按摩等方法,使后天气(谷食之气)与先天气(丹田元气)合而归一,酝酿生聚。然后,以经络为通道,以呼吸为动力,以意念为主宰,引气从脉,进行周天运转。“气会膻中,腑会中脘”,即谷食之气聚会在膻中,六腑运化之门在中脘,又中脘乃胃之募穴,胃乃运化谷食之场所。因此,运用点穴法开启膻中与中脘穴,使谷食之气、脏腑之气沿任脉人丹田与先天元气汇合,再运用按摩术使汇合的先后天气旋转凝聚,从而“生药”、“结丹”。用后天呼吸以生火温煦先天真气,使丹田如炉中火,渐生温暖热感。待到丹田力足,再以呼吸、意念与导引相结合,使气人经脉,往返运行。  相似文献   

5.
“调息”也叫“调气”。人对于大自然之气,不外乎是“一呼”、“一吸”;但对于体内之气的运行,就必须动用意识加以引导。有了“调心”的训练基础,“调息”就可以通过呼吸大自然之气,并且运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动体内之气,使体内之气和体外之气互相沟  相似文献   

6.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7.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水火居士 《精武》2008,(9):46-46
《黄庭》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人黄宁。”子夏日:“食气者,神明而寿。”夫子日:“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大文豪,诗词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苏氏的诗文豪放清新,尚善养生。他在《上皇帝书》中提出:“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他尤有独特的“以诗为乐”的长寿之术。如: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在春季则以“蓼茸蒿笋试春磐”,他认为蔬菜“味含土膏,气饱风露”,有健脾、和胃、利尿功效。“不可食无鱼。”在烹调清蒸鲫鱼时,就咏有“菜姜紫醋实银鱼,雪碗擎来二尺长。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盛鲈鱼”的诗句。因鱼多为低热食品,含优质蛋白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健身、防…  相似文献   

10.
先明 《武当》2009,(3):41-42
武当筑基内功能够快速启动真阳之火,聚集散于身体各处的先天真阳之气,使丹田内产生并聚集高热能量,以炼化体内先后天之精,转化为真阳之气,达到“炼精化气”的效果。本功还能聚集炼化自然界的真阳之气,以补体内真气之不足,并促使丹田真气进一步充实、凝练,为修习高级内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12.
第一节“炼精化气”层次古代道教的“周天功”(河车功)法中有顺周天与逆周天之分。还有“小还丹”与“大还丹”之分。还有称为:“小河车”“大河车”“紫河车”之分。其实际上都是现代医学上的督脉与任脉的阴阳交会内循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内感觉循环运动。古代周天功法,有三个层次,每步功法又分五至六个小步骤。在“炼精化气”层次中,是以意领气,按步骤、守穴窍。通过调已、调药、产药(小  相似文献   

13.
张凯 《精武》2006,(3):12-13
三皇炮捶之法修身先养一口津,定气再把两仪分, 定住八卦分四象,玲珑变化散周身。先能延年且益寿,又能百病不临身, 出悌入孝山中隐,不久知音临洞门。三皇炮捶之法中的“修身先养一口津”和三皇炮捶之根中的“修身得道气爽清”中的“修身”二字,都阐明三皇炮捶是“以气为主、以理当先”的气功拳术,其“法”“根”皆明示为内外兼修的修身内功心法。“修身先养一口津”之句所包含内容要点层次颇多。“修”是特殊的练法,是高层次的练,是终极内练。  相似文献   

14.
王忠海 《武当》2006,(5):9-10
武当太乙隐仙派中的混元抟气桩是通过顺、逆两种深长呼吸的练习来增加内气,使身体充实,内力雄厚。再通过身体旋转的练习使内气转化成“螺旋内劲”, 用于增强技击时发力的“穿透性”。  相似文献   

15.
<正>外家拳与内家拳都讲究练气。外家拳,或者说中国功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人们有了一些疑问:外家拳的气和内家拳的气,是不是同一种气?这两种拳的练法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内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一.人体的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相似文献   

16.
少林金针指     
周颂南 《武当》2008,(12):46-46
少林金针指为少林硬气功中的一种,其特点是以意领气,气与力合,以气壮力。技击上可以用指钻石,点人穴位;医学上可以发气点穴疗疾,达到“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境地。习练此功须坚持不懈,严守武德。每日早晚须择空气清新之地吐纳后方可行功。  相似文献   

17.
张世昌 《武当》2023,(10):4-7
<正>气之义理关于“气”,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如原子一样至小无内的物质。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有精气之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战国时期道家庄周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而变化者。“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气的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相似文献   

18.
《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苌氏武技书》首重“中气”之研炼,具体论述了拳技与“中气”内外兼修、形气合炼之学理与方法,具有很高的拳学成就。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培养中气”为主导的拳学理论以及以“二十四字”单字含义为特点的独创拳法上。  相似文献   

19.
足区:《黄帝内经》指出:“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阳气起于五趾之里。”“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说明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重要部位,与经络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脉气散布,以足为根,以足为本。足部是人体经络循行与腧穴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正经六条在足上,一只足有38个腧穴,原穴是原气驻留地,其中太白、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与自然规律相互呼应。我国医学对节令与养生的关系极为重视,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不仅确立了“天人相应”、“六气致病”的理论,而且研究出一整套“顺四时,适寒暑”的养生方法,以求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长寿的目的。祖国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气血也随季节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春季气暖,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气血向内聚集。根据气血随着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养生、锻炼在各季都应有所不同。眼下正是炎炎夏日,万物华实,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