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4.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翻子拳技术特点及其训练1 翻子拳风格与特点翻子拳也称“八闪翻”“翻拳”是我国武术历史较为悠久的拳种。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曾“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的论述。兴于明代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目前盛行全国各地。主要以河北、东北、甘肃、陕西等为主要代表。翻子拳的套路内容丰富,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6.
《武当》2008,(11):3-7
中国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习惯上又将少林拳作为外家拳代表,武当拳作为内家拳代表。武当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注重内炼内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术功法。太极拳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考察太极拳与武当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历史上,拳法被道门视为末技,在社会上统治者忌讳,加之文人雅士对其不胜了解,也将其视为不入流之物,故志书典籍载之甚少。况又经乱世践踏,传统太极拳几近断代灭绝。因此,研究此课题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4-54
戴先师独以“蹲丹出”贯穿四把捶艺起始,而别著拳经说明“乾坤合一而太和之道”。揣其用意,欲取“习用不二”之悟,双修武道,成至寿之身也。彼言引气法、用气诀、周天法、得真法、游艺引、盘根等,无非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推演古人拳学简而未备而已。余自度非戴先师道统真传,岂敢冒言五行连环,三拳一贯之妙。今自以为智,试述“四把”单操精义,因而荒谬不经处,一任明师相怪,相责可也。  相似文献   

8.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汪兆辉 《武当》2008,(10):9-11
武当纯阳拳以三十二字拳歌,为行拳外练内养之旨。有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它全面阐述了纯阳拳的风格特点及其运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吴宪民 《精武》2008,(5):14-16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练大成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拳艺面目与神韵,这是林学伟先生拳学艺术上的一大特点。他在“大成拳教父”王选杰先生的拳法基础上.苦苦研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个人的拳艺风格。据其师信阳大成拳家李照山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李虎  张方海 《精武》2008,(9):26-27
拳学和禅学一样,都是研究宇宙本际和人之本性的。所谓: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者是耶。宇宙本际、人之本性和万物之灵、生命之源,都是“道”的别称。“道”是宇宙间一切事象的根源之母.所以人们为了弄清这一本然,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谓的拳学、禅学、儒学和道学等,都是进入“道”之本然的不同法门而已。“道”主宰宇宙一切,一切事象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是宇宙中的一种成分.也是“道”的一个外在形态,故人的能力和形态是由“道”来驱使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3.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武术古籍文献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武术继承与发展所依靠的基础。《苌氏武技书》是近代武术学者徐震把清朝乾隆时期河南汜水人苌乃周所撰著的《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进行整理、编辑而成的一本武术专著,《苌氏武技书》内容之丰富、论理之独特,具有很高的武术研究价值,是最早、最系统地论述拳法为何要进行内外兼修及如何进行"形气合炼"的拳学文献。  相似文献   

15.
吴宪民 《精武》2005,(12):22-23
心意门有“盘辫子”诸般实战技法,用意颇为纯一,属后人增补之简易法门。其阐抉“拳经”之旨,集“心意遗技”,于用法多有发明,皆补前人之所未及,学艺君子俯而相就,果得其解,世上拳技则更不泌深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17.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18.
武当太行拳——系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在筹备期间聘任的“编审委”负责人朱霞天所提供拳趟的一套“内家”拳术。究其源流,朱霞天在所著之民国版本《太行拳术》图书中未曾详明,只言之“齐鲁(山东)人未肯以此拳传授外省人。然则当之今日,则已传遍江南北矣。传人何速?述之原因……自昔霍元甲办精武体育会于海上。斯会成后,四海闻风,负笈来学  相似文献   

19.
少林禅功柔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林功夫在中华武术之中,是系统、庞大、完善的一种体系,它集禅武为一体,独具一格。它不仅有刚劲的外功拳,而且有柔和的内功拳。外功拳主刚,内功拳主柔,正如少林拳谱讲:“柔中之刚为真刚,刚中之柔为真柔。”禅功柔拳则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它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养气修心的禅功为始终,以练气修身的柔道为造诣,以拳贯禅机,禅拳归一为极至,回归自然、随心所欲。小则有防身自卫之安,大则有强筋壮体、健神清心、延年益寿之效。  相似文献   

20.
孙建国 《武当》2005,(1):15-15
“太极拳势概要图”摘录于恩师李锦藩所著《太极拳秘谱》之中,其图言简意赅,深刻地揭露了太极拳的要法、要领之精髓,一目了然地阐释了太极拳妙用之真谛。将整套拳理拳势概括无遗。谱中曰:“先伯曾祖亦畲公走架打手要言相互参阅……”又曰“此图以骸骨关节而显示拳理披露体内骸骨动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