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社会》学科是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系统工程中新形成的学科体系。它是综合传授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认识社会的视角吸收历史、地理学科和其他有关当代中国及世界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以正确观点认识社会现象,以积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的历史和地理学科统一改为了《历史与社会》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和地理的学科内容,以综合性、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当下的中学教学提出了挑战,在为应试教育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中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创设的综合文科。该学科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及社会诸方面的许多知识,而且还要应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认识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社会问题。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方面下功夫,我们对开卷考试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考试,不仅是检测教与学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  相似文献   

4.
中学《社会》,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学科。但,对此目前教育界尚有不同意见。现在就本学科的教材编写及其与历史知识的关系谈些看法,以资探讨。 一 中学社会学科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探索改变目前基础教育中有关社会学科课程内容过细过专的状况而设置的一门综合传授社会基础知识的试验性课程。社会课程,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冠名“社会”,实际是各独立课程(如历史、地理、公民等)的组合,可称之为”板块式”的社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崭新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文科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阔,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因此,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都需要我们有十分充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科目,各个年级所涉及到的内容各不相同。基本上属包括地理、历史、政治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这样一门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是每个老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这是继《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之后的又一次与《思想品德》学科之间的综合。它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投入使用后,不少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和原社会学科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有何不同?怎样才能上好这一内容的课?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原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地理类知识的不同 1.比重不同 历史地理类知识在原社会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社会学科一共六册书,其中有四册涉及历史、地理,当然原社会学科本来就是小学历史和地理的综合(涉及一些法律知识),而现在的《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所占比重已缩减.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为例,“走进中国”包括三课:肥沃的黑土地、江南鱼米乡、美丽的宝岛.黑土地和江南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地域,而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课例选择是有特定意义的.相比较原社会教科书的第五册对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涉及,以11个课例的庞大队伍出场.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科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的地理课本,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这门课的教学时间少.为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好这门知识,教学中我体会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和地理为主要内容,并揉合了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综合课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学科中,世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以后初中、高中才要求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法》?通俗地说,这是一门关于怎样教中学历史课的知识。它以中学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如何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原理原则,去为实现历史学科教学任务、揭示历史教学特点和规律,探索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服务。可见,它是关于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社会》教学中培养科技意识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吴金山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设的社会课,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社会课以社会常识为主线,打破了以往小学设置的历史、地理学科体系,创建出社会学科新的体系,为学生传授社会知识、培养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教育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特别是在“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过分追求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能力的培养,这犹如给传统的社会课教学吹来一阵春风——清新悦人。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是我市率先进入实验阶段的新课程,也是一门有着全新理念且在实验中取得初步成功的综合课程,被誉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历史与社会》取代了原来初中历史、地理两门课程,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有着全新的理念和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历史与地理课程的简单拼合,而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内容的新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课程的实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以活动课《跨越时空的文明——丝绸之路》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王伟君 《文教资料》2010,(5):159-162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从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充实学生的知识信息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按合科设计模式设计的综合课程 ,可分成三种设计类型。一是拼盘式设计 ,即基本不改变原初中历史和地理的学科体系 ,降低其专业性知识的难度 ,分别融入社会学基础知识 ,分册编成中学历史、中学地理和社会常识 ,组合成中学《社会》课。浙江社会课就采用学科板块式设计 ,整个科目分三学年设计。第一学年由地理教师任教 ,第二学年由历史教师任教 ,第三学年由政治教师任教。随着相应教师培训工作的推行 ,准备逐步向同一教师承担社会课全程教学的目标过渡。二是综合程度较高的一种方式 ,有人称之为“彻底改革”式 ,即不考虑原历史、地理两门科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地理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同时它又是一门综合性强、跨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领域、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占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它在强化德育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更具有它独特的作用。 强调教育最终日的是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也在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认识、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实施社会实用性教育,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实施中学地理教育的社会实用性教育,首先,各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不同,其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也不同,各有特点。“我们的一切生活实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基础上”(赫特纳语)。地理教育正是讲授中国、世界及整个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而这些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强化地理教育的实用性顺理成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其次,地理学科是联系生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如何将历史教科书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并完美运用是所有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发掘和运用历史资料中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