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作为一名作品寥寥的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据一席之地,与她饱含深情的乡土文字有着密切关系。《呼兰河传》属于萧红晚期的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剧情,还是语言方面都已经臻于完备,堪称炉火纯青之作。这部作品里对东北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揭露和反思。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从而更为具体地探析了萧红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还是萧红家事的传记?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不一,认识相异,故在萧红学术研究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歧误。有的人根据《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来论定作者的身世以及其家庭中之人际关系,从而推导出一些错误结论。为此,根据史料记载,结合《呼兰河传》所描述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此书性质,无疑是有所裨益的。严格说,《呼兰河传》不能算做小说,只能算做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充满哀怨、忧伤情感的散文。无论从它的文学样式,内容、体裁来看,皆应做如是看。它“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  相似文献   

3.
将《呼兰河传》纳入乡土特色的范畴加以审视,深度剖析呼兰河女性的不同生存悲剧,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着重阐述女性生存境遇的凄惨与悲戚。以微观的乡土特色作为切入点,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全新的深度分析,以期获得不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20年代初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阅历人生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的乡土作品。它朴实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故乡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坎坷与艰辛,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也表现了呼兰河人民的善良与顽强。 《呼兰河传》在艺术上更臻成熟。正如茅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比‘象’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经典乡土小说。此作品通过对东北老家呼兰小城各种人、物以及生活的回忆,表达出了她内心深处浓浓的故园情结。与此同时,生态美学为我们研究这种故园情结提供了全新而独特的视角。本文从生态美学出发,对《呼兰河传》英译本(葛浩文译)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对这位文坛女将的思乡之情和文字之意进行品味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作品近年来很受关注,《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散文体的诗化小说。《呼兰河传》体现了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得《呼兰河传》刚柔并济,既有批判的力量,又有对民间、对故乡的柔情。  相似文献   

7.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萧红(1911-1942)承袭鲁迅的写作风格,针对现实的社会,写下她对乡土和女性的关怀,而《呼兰河传》中更呈现她个人特殊的风格和情感。本文从《呼兰河传》的话语、悖论语境及吟谣式叙事方面分析其重复书写、视角交替与嘲讽手法,探究萧红所批判、关怀的乡土与女性。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在创作之初,有不少批评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反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呼兰河传》的主题、结构两方面着手,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以期发掘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在现代文坛中,乡土小说的地位举足轻重,引人注目。故乡的今昔变化投影在作家敏感的心灵中,由此写出一首首乡土之歌。这或是美好的恋歌,或是沉痛的批判,或是丑恶的揭露。沈从文的《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两类。同被誉为"诗化小说"的这两部作品,在其乡土人情描绘中,展示的情感意蕴和生命体验又是有差异的。一、从地域来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边境的茶峒山城,优美如画。依山所赐予的静穆、和谐,傍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位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她不仅创造了散文化小说的新样式,而且在民俗抒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萧红在作品中抒写了众多故乡民俗,这些民俗不仅为作品增加了地方色彩,它们本身也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民间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戏剧、民间信仰等几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呼兰河传》的民俗抒写,力求能够揭开这些蕴含着独特人生体验的民俗的神秘面纱,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文化审美体验。萧红的民俗抒写不仅表现了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而且也揭示了乡土农村社会固有的黑暗生活法则。  相似文献   

14.
周冰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2-113
《呼兰河传》具有强烈的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作品本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它植根于中国小说美学传统基础之上,融合了对中国小说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变异。中国传统小说美学强调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于它的真实性,它要求作品逼真、有情、传神,而《呼兰河传》恰恰完美地满足了这三点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从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对呼兰河的地区风貌、人物、世情的相关叙述入手,结合对作家萧红个性的适当阐述,来分析萧红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力度和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的叙事视角和情感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以散文化的抒情手法来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不算是第一部,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就有王统照的《一叶》、苏雪林的《棘心》等作品作过这样的尝试;30年代初,也出现过废名的《桥》那样抒情味极浓的长篇,但可以说,真正具有情感份量、意蕴深沉的,《呼兰河传》还是最成功的一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把风景画和风俗画作为典型环境的有机构成因素,并且渲染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