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陶达嫔  范以锦 《今传媒》2010,(7):121-12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与此分不开的是专业不同带来的就业冷、热现象。在大量热门专业遭遇"就业难"的同时,传媒专业  相似文献   

2.
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普遍存在欠缺,高校、学生和媒体应该共同努力,纵向拉长实践教学时间链条,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横向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增加传媒专业学生进入该产业的砝码,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素养,把高校传媒专业打造成为传媒人才的孵化基地。一、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的现状新闻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新闻工作者的理论和政治素养、法律和道德素养、业务素养等方面。如果一个记  相似文献   

3.
张美娟  张琪  陈聪 《出版科学》2016,24(5):72-77
对“2015年QS世界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排行榜”前100高校中的23所欧洲高校开设数字传媒及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手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从其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就业去向等方面对欧洲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具体的分析,发现其呈现数字传媒专业设置院系比较广、教学的跨学科性与实践性明显、学制时间比较短、重视数字媒介研究方法创新的教学、学生就业面也较广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6月份,大学里弥漫着毕业的气息,接踵而来的是毕业后如何打算。无论考研、出国还是工作,都得付出一番艰辛。本文将对传媒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进行探讨,并着重分析传媒就业的前景。人才供多于求择业应从长远考虑相对于其他专业,传媒专业的就业范围小,门槛高,处在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认为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薪资优越,纷纷争  相似文献   

5.
高校传媒专业是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由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造成了我国高校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为解决这一困境,必须走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模式,高校及企业一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参与高校教师队伍组建,协助高校建立实训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切实提高影视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当下高校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立足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性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尝试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改变专业考核形式等途径,力求探索出构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媒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使传媒岗位成了热门.各高校纷纷开设传媒专业,几年下来,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优秀的毕业生却仍然紧缺和难求.部分高校专业考试的形式简单化和功利化、高招艺术生文化分数偏低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对于很多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前景却很渺茫,很多新闻单位青睐的是那些学经济金融甚至法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同样感到困惑的是传媒单位,对于众多的应聘  相似文献   

9.
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自1986年首届本科学生毕业以来,上大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正式进入上海档案工作领域,由于当时上海档案工作者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之际,故上大档案系毕业生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上大的毕业生已成为上海档案界的一支不可忽略的生力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但是当"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后,档案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就业市场就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是自身毕业生数量增加的压力;二是受到其他专业,如计算机、中文、历史、法律、图书馆、情报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挑战;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前10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普查在研究生阶段已开设数字传媒类专业的院校情况(包括国内排名、院校名称、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对出版、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四类数字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发展的成绩与特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数字传媒研究生教育专业开设率较低且分布多样、师资缺乏、办学规模不大及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尚偏弱等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下传媒类大学生的“性别”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显在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传媒类大学生中男性就业优势明显,而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就业“不平等”,大量女性大学生被迫放弃媒体工作而转投其他行业。研究发现,先入为主的“男强女弱”等刻板成见,放大了就业观念、工作强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观点等因素对传媒工作“性别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女性立场,探寻女性就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叶蕾 《新闻前哨》2007,(8):60-61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是所有毕业生中最郁闷的人群,因为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不限专业地招聘记者、编辑,甚至不少报业集团的老总们坦言,他们更偏爱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高校新闻教学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3.
刘芳  李婷  朱尉  顾洪林 《东南传播》2012,(8):110-112
当前,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正在悄然兴起,并不断的发展壮大,如网络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中,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和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并存的情况下,传媒类毕业生的供需矛盾状况又会如何?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尤其是造成传媒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笔者对西安地区部分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来探析解决传媒类毕业生供需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媒作为一种产业走向市场,其体制结构、运作机制、传播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适应传媒国际化、市场化、分众化、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新闻专业应设置国际传播、传媒经营管理、专业新闻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课程.  相似文献   

15.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波 《今传媒》2007,(8):60-61
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自2002年以来急剧扩大,新闻院系开始大量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达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而且目前仍在继续增加之中.但另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严峻局面;新闻传播界对目前新闻传播教育议论颇多,不少新闻传媒单位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全国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猛增的大背景下,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普遍严峻,新闻专业也由前几年的热门逐渐趋冷。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业单位———主要是媒体,比培养单位———高校似乎更早察觉到,那就是问题不是出在数量上的绝对供过于求,而是质量上的不能与时俱进。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说,每年报考新华社的人不少,但符合媒体需要的人不是很多。一方面是中国急需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传播学院和新闻传媒人才,我们培养的传媒人才总体质量上要逊色于欧美传  相似文献   

17.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0,(5):66-67
中国媒体世界性眼光的内涵 随着经济追求和政治宣传的不断刺激和影响,各国资本开始逐渐进入国际传播竞争之中,国际传播活动便开始向强弱截然分明的两极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媒体逐渐成为“传媒强国”,获得“媒介霸权”:一部分发展中或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上的独自声音,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富国”抛过来的信息。成为“传媒孤岛”或“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18.
丁晓娟 《新闻战线》2015,(3):181-182
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是当前我国传媒争相报道的重点内容。此外,在新闻传媒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在报纸、电视、网络中探寻到大学生创业明星的报道,这种舆论能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创业活动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毕业生起到教育示范的作用。在大学生创业潮流中,新闻传媒的准确介入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媒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并使其在发展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纵观新闻信息,不论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传媒行业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社会又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一直是传媒行业发展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因此,针对这一热门话题,结合学校、学生、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深入分析,实际调查,理论探讨等过程,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传媒类学子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就业问题上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数字传媒业发展迅速,多所高校陆续开设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关课程。本文通过查阅权威留学数据库网站、美国各高校英文官方网站及其他网络渠道,翻译、整理以获取有效信息,对美国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设置与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