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惩罚之所以与基础教育难以分离,就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饥饿,教人有组织地狩猎和按季节耕种;寒冷,教人去盖房和穿衣;冲突,教人尊重他人情感和权益;车祸,教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正是为了让人们免受自然和社会的惩罚,教育才设立了种种学科。可见,惩罚是教育之“母”,是教育的“摇篮”! 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惩罚教育可以使人类头脑不再“纯天然”,从而生活得更美好。 教罚并行,或者说教罚一体,是为教而罚,是以人为之“蛮”扫天然之蛮,是以学校之小罚替代自然和社会之大罚,是在弘扬文明!其实,连动…  相似文献   

2.
“罚做作业10遍!”“罚扫地一个星期!”“罚款1元!”这是在中小学里经常听到的某些教师惩罚学生的话。这些话,作为老师,也许你习以为常,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作为家长,也并不反刈教师处罚学生,认为只要是为了自已孩子好,惩罚一下也未尝不可。但笔者以为,应慎说慎用“罚”字。  相似文献   

3.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惩罚要及时果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果断的惩罚,对“后进生”改正缺点很有好处。“后进生”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延时受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后进生”,其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少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后进生”则容易重犯。2.惩罚…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王永杰老师的《“惩罚教育”太悬》一文后,作为《惩罚教育有益》一文的作者,本人对该文有些观点不能苟同。王老师在文中引用了教刑一词,并举解放前打手心一例,把惩罚直接等同于体罚。这未免把惩罚教育认识得太偏了。  相似文献   

6.
钟林 《山东教育》2005,(21):123-12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罚”,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要与“罚”打交道。可不,今天老师正在台上讲生字,同桌又开始发挥他“耗子精”的本事———偷吃零食了。同桌虽然偷吃成精,但怎么能逃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呢?“小明!请你用‘罚’组词!”老师把同桌叫了起来。同学们都禁不住笑了起来,因为按照往常的惯例,小明肯定是哑口无言,接下来就是老师的批评和惩罚了。不料,小明头一抬,滔滔不绝地答道:“罚站、罚钱、罚值日、罚扫地、罚做作业、罚请家长……”渐渐地,同学们安静下来了,老师也惊愕得睁大了眼睛。而小明呢,在…  相似文献   

9.
爱琳 《教育文汇》2005,(1):20-21
广东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即将实施,其中有关“禁止教师以惩罚为目的罚学生抄写课文字词、站立、跑步等”的规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央视国际网站对此进行的调查显示,四成网民表示反对这一“禁罚令”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拒绝惩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 ,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 ,比如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等等。在现代教育中 ,惩罚手段的运用不但是经常的 ,而且花样似乎还多了许多 ,比如罚写作业、罚站、罚打扫卫生、罚自己打嘴巴 ,有时教育者还开口骂学生 ,动手打学生 ,以示惩罚。不独中国教育有惩罚 ,就连美国的教育中也有惩罚。《素质教育在美国》中 ,作者的儿子矿矿就受到过“罚不给吃午点”、“不让参加课外活动”、“脚跟靠墙罚站”、“停课三天”等惩罚。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 ,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校园“心罚”现象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教师对学生“心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则案例的基础上,对心理惩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心罚”学生的现象、原因和后果,并对如何防范教师“心罚”学生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惩罚”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惩罚”决不是万能的.令人痛心的是:有少数教育工作者将“惩罚”引入学校教育中,以“罚”代“管”,还美其名曰:市场经济新举措.  相似文献   

13.
“没有惩罚便没有教育”。我忘记了这是那位教育家的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话也许不无道理。现时,在一些学校里惩罚学生的手段不尽相同。迟到了罚什么?罚劳动,让他扫地搬砖运垃圾。“劳其筋骨”是要他“触及灵魂”:迟到不好,下次不敢了。可是被罚学生多半心里不服,应付差事草草了之。更大的危害是,他们误认为劳动下贱丢人,只有接受教育改造的人才去劳动。我们认为,劳动是个体生存的手段,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可见罚劳动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4.
学生拖拉、应付、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常令老师十分头疼。对于个别严重者,无论老师怎样劝说教育,仍是涛声依旧,依然如故。“罚作业”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老师惩罚拖拉作业或不做作业学生的拿手戏、杀手锏。意在使其认识到不做作业的“下场”,从而痛改不做作业的恶习,亦起到威慑其他学生的作用。如此,在学生眼里,作业成为了“惩罚”物,  相似文献   

15.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16.
对犯罪人科处赃罚是古代中国制裁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虽然不属于封建制五刑,却被广泛适用。明代的统治者较前代相比,更加注重以对犯罪人科处赃罚的手段来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明代的赃罚制度十分健全,主要包括明确规定赃罚处罚方式的适用范围、对赃罚进行专门的管理、明确赃罚的支用事项和严格主管官员的法律责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备受关注的教育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于是全国上下顿时长舒一口气:孩子们终于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了。但是,另一种对学生的惩罚(我们暂且名曰“语罚”)却由于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它甚至在学生们的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更为可怕的是,“语罚”的实施往往是无意识的,并“及时”表现在教学行为中。笔者书面抽样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180名学生,有178人都承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语罚”。现对“语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完善法人犯罪的两罚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人犯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现象。打击法人犯罪,建立法人犯罪惩罚体系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两罚制对惩罚法人犯罪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对于打击和预防法人犯罪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法人犯罪的两罚制还不够完善,还需在罚金刑、财产刑以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标准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使两罚制真正起到惩罚和预防法人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英 《教育导刊》2004,(14):23-25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0.
人们把通过言语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言教”,把教育者身体力行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身教”,但还有一种无论在利用率上还是在历史的悠久上都可以与“二教”媲美的方法——惩罚,却没有被人们冠以“×教”之美名,为议论方便起见,笔者姑且将其名之曰:罚教。说起“罚教”的历史,鞭笞恐怕是较早被广泛运用,并且流传时间较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