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网络社区中网民隐私关注的以往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它与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上。该研究重点关注网民的网络隐私关注与其等级性背景间的作用关系,即与网民生活脚本、社会关系和网络行为等互动情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民普遍不愿意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对姓名、工作单位、电话等信息的公开更是在10%以下;在职业方面,大中学生、商业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要开放得多;就社会地位而言,越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网民越愿意公开个人名字;就网络社区类型而言,成员之间越熟悉,网民也越愿意公开个人姓名,相反则越不愿意;性别差异对除实名之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公开存在着显著影响,男性在"职业"、"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方面暴露的行为意向要比女性强,在其他信息类别上要弱于女性。这些结论均可以通过网民与其网络互动情境互动安全性的思想来作解释。  相似文献   

2.
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玥  朱庆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40-148
以国外期刊发表的信息隐私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隐私关注是体现用户隐私态度的重要指标,较多学者倾向使用IUICP量表对隐私关注进行测量;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信息差异、信任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探索影响隐私关注的相关因素;隐私披露行为、隐私计算行为和隐私悖论行为是目前学界考察最多的三类隐私行为。认为过往研究多从个人层面、非交互式的静态环境中对信息隐私进行探讨,而群体交互性决策对于隐私行为的影响和多情境信息隐私动态研究将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网络隐私争议事件微博评论进行情感及话题对比分析,以探究不同情境下网络用户的隐私态度的异同点与背后机理。[方法/过程] 采集2012年至2019年网络隐私争议事件的相关微博评论,对其进行预处理,作为实验数据;基于情感词典计算各评论的情感强度值,并将隐私争议事件分为隐私收集类、隐私曝光类及隐私协议类,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的用户评论情感趋势;构建用户隐私讨论对象-情感表达二分网络,并通过二分网络投影构建单顶点网络,结合节点中心性等指标进行二分网络及投影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用户整体隐私关注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类型隐私争议事件的用户负面情感强度水平不同;不同隐私争议情境下用户的关注热点差异较大,情感表达各有特点。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情境中的用户隐私关注及情感表现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白净  赵莲 《新闻界》2014,(4):56-6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状况,美国2000年实施了《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2013年国会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违反该法的网络商进行处罚,美国各大网站相应设置了保护儿童政策。中国目前没有针对儿童网络隐私保护进行专门立法予以保护,网站在保护儿童网络隐私方面缺乏适当政策。  相似文献   

5.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An awareness of relevant contemporary legal thought in the area of privacy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day in light of what appears to be an increasing hostility to the notlon of individual privacy. The following bibliography considers privacy in terms of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and should prove useful to scholars, practitioners, and those seeking to gain more knowledge about this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area of law.  相似文献   

13.
Digital Privacy and Secur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图书馆用户信息的隐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户信息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图书馆产生用户隐私权隐患的几种可能并提出防范措施,最后通过个案分析对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的层次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信息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读者的信息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收集了其信息,并有可能对其造成侵害。图书馆应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技术防范、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来保护读者的信息隐私权。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17.
The “Digital Trends and the Global Library Community” column examine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libraries. The focus is on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 services are provided to users, th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e provision of those services, and the resulting scope of responsibilities of libraries and parent institutions. Interested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proposals and articles to the column editor at . Please include “IILR Submission” in the header.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布兰蒂斯(LouisD.Brandeis)和赛缪尔·沃伦(SamuelD.Warren)在1890年第四期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1]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业快速发展,隐私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迫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The case for digital information privacy has taken on new urgency for a 21st-century population reliant on personal digital devices. As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use become more ubiquitous, users must consider the security risks related to these devices and outlet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legal “right” to digital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the historical reaction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 cases of privacy protection and violation. This topic is consider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debate between Apple, Inc. and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iPhone privacy rights in relation to the suspected terrorist attack in San Bernardino, California in December 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