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2.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3.
龚建新:讲到无极、太极的概念,除了太极拳这个名词,我们还经常见到无极桩、太极桩这些名词。有人说:“练拳必练桩。”认为只有站桩才能出功夫。更有人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了“太极操”,就是因为他们不站桩。康老师,请您谈谈无极桩和太极桩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刚刚结束紧张的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我们一行人(太极操的创编者、中国武术八段崔仲三,健美操专家孙玉昆,太极操的演示表演者、世界太极拳冠军邱慧芳)随CCTV摄制组前往拍摄太极操的外景地。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贵州省黄果树景区。  相似文献   

5.
李剑方 《武当》2008,(9):15-1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太极功法在整个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传统太极拳不是“太极操”,需注重内功的修炼和浑圆劲的增长。太极拳的拳势套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综合功法,所有的身法、手法和功法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说“功夫须向架里求”。但在太极拳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各种功夫并非均衡发展,也很难均衡发展。为能弥补常规练习中的不足,强化修炼整体内功,前辈太极大师在实际教练中总结出许多特殊的太极功法,作为有效的辅助练法,收到了奇效。  相似文献   

6.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高校太极拳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贺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69-69,71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调研及对部分从事太极拳教练人员的采访观察,结果发现:我国各高校广大青少年虽学习过太极拳,却不能掌握它,而从事太极拳培训的广大教练员、教师们也有许多把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针对此情况,就如何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8.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车星辰 《精武》2009,(3):56-57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共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足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同也棚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第十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上惊异地看到一个新名词太极操,哇,好新颖好醒神!多年来,人们一提及太极操肯定是贬意:都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啦!今天终于有崔仲三老师等敢为天下先,在世间给了太极操一席之地,给了太极操一个名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是高兴的,打太极操的人也一定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12.
张升 《武当》2008,(6):19-19
初学太极拳都是从放松开始的。松是基础,通过放松打开气道,周身气道通达,由此而渐破“气滞”。由意念导引,拉通内动,往来开合,渐生内劲,从而生中定。不蕴蓄着内劲的太极拳只能称谓之太极操。  相似文献   

13.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4.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5.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6.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7.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太极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启进 《体育科研》2002,23(4):51-52
根据高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一操、一拳、一泳”,其中的“一拳”就是指的“太极拳”。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精神 ,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 ,学习宏扬太极国碎文化 ,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 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人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总是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杂谈     
墨明 《精武》2008,(7):8-10
……“太极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练拳是舒筋活血,体健神扬,模仿太极运行的自然规律。练“心”是掌握待人处事太极之理的方法,对养尊处优,延年益寿很有奇效。太极拳能化解各方面外来的力量。有“太极心”的人能接纳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找出最佳处理方法。对人类而言,“太极心”比“太极拳”更加难掌握,遇事坦然冷静,面容轻松自然,心静如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