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预警作为森林防火的首要环节,对于有效预防和避免森林火灾,保障现代林业建设在良好的秩序下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森林防火预警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构建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应遵循以人为本、风险防范、协调合作、循序渐进的原则。森林防火预警体系的建设应重点包括监测体系、科研体系、预报体系、响应体系和管理体系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火训练效能,通过有效集成GIS、模拟仿真、林火理论、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理论与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方法,设计并实现了森林防火三维新虚拟训练系统。研究表明,系统可完成森林防火场景自定义、森林火灾模拟、森林扑火决策与部署、训练效果评估、训练档案生成等任务,可满足高效开展森林防火训练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针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责任主体的变化情况,结合伊春实际,分析林改后经营主体森林经营积极性提高,但防火减灾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状况,,从继续发挥现有由政府主导的森林防火体系的公共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建立一种兼顾公共利益与经营业主利益的森林防火资金投入和预防、预警、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4.
赵伟 《华章》2011,(26)
导致森林防火工作严峻的原因是复杂多样,强化政府的森林防火消防监督检查职能,推动林农参与森林防火工作,个人共同防火的机制.建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补偿机制,推动森林火灾保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面临新的形势,政府的森林防火职能与作用急需转变。要强化政府的森林防火消防监督检查职能;推动林农参与森林防火工作,建立政府、个人共同防火的新机制;解决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火灾扑救工作中与林农利益冲突的一些问题;推动森林火灾保险工作的开展;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创新工作、加大防火投入、增强防火宣传等,进一步激发森林防火工作的潜力和活力,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战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抛撒式森林防火监控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撒式森林防火网络针对原始森林人迹难至、缺乏通信基本设施的特点,采用飞机空投的方式将基于Zigbee技术的低成本、低功耗的监测节点散布到森林中,节点根据自己的位置自动组成无线监测网络,实现无盲区的火警告警。文章阐述了森林防火的现状以及基于Zigbee技术的抛撒式防火监控网络的软硬件实现方法。经过试验网测试,节点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达到理论分析值。  相似文献   

8.
"无线传输森林防火报警系统"以分散安装在森林里的火源探测器为基本构成单元,探测器以太阳能电池为电源,由红外火源探测装置和ZigBee构成的无线收发装置等部分组成,以无线方式进行通讯,并通过互联网将火警传送到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为防止信号淹没,保证实现系统功能,给出了通信协议,并实现了通信仿真。  相似文献   

9.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卫星导航信息和通信服务.随着北斗系统民用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现有的运营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本文通过对森林防火的需求分析,研发了基于北斗二号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林业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林区和预防森林灾害的发生及科学扑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是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心。其基本思路是:创新发展是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森林防火工作发展的根本方法。只有将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贯穿于森林防火工作中,森林防火事业才能更快更好地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由于理念差异、权力分割与利益壁垒、信息沟通障碍等引起的应急联动失效问题,提出可以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整合"思想构建不同部门之间协作与整合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基本思路。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与我国应急联动现状,多部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应包括行政理念整合机制、组织机构整合机制、功能整合机制、多元主体整合机制、信息沟通与共享整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国投煤炭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教学三矿现有安全避险五大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起步较晚,而现有的"五大系统"中还存在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有盲区,供水施救系统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压风设备供风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学三矿亟需对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紧急避险系统进行建设完善工作。完善后井下紧急避险"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经过验收,完全符合安监总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城市区域内已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服务的最优化、科学化,需要构建体现已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功能优化本质的数学模型。构建的模型考虑了交通方式、需求点风险程度,优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石家庄应急管理的需要,该模型解决了石家庄市已有各应急物资储备库最优服务区、县(市)划定,最大服务半径取值,服务布局地图展示等现实问题。模型应用结果还表明:石家庄市应重点加强市区物资储备库一三五处的建设,应至少新增深泽县、辛集市、平山县3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ARS疫情等公共危机暴露出的我国应急法制的薄弱环节。虽然说我国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一些领域的应急法律规范仍不健全,许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到位,公共应急法制的实施环境有待改善。从指导思想来看,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法学界和实务界忽视了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整个行政法制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必须注意将行政应急原则列入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借鉴其他国家应急法制的特长,我国应在应急法制建设的目标、原则与重点方面做出专门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是地震多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其地震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WVD,OVD对唐山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布局上看,研究区北部、东南、南部地区为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盲区,路南区、路北区避震场所较为合理,开平区、丰南区应急避难责任区服务半径小,应急避难能力有限;第二,从建设上看,研究区北部凤凰新城应结合城市绿地等建设紧急避难场所,东部开平公园应加强硬件建设并提升其应急能力,南部应增设新的避难场所,开辟唐山市第二医院到凤凰山公园的生命通道,利用第二医院起落飞机的优势,提升凤凰山公园应急避难能力;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WVD较OVD更能全面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本身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急剧变迁,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的新时期,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处理中发挥其预测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安徽省做了很多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该体系也在应急决策、指挥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水平总体处于一期或初期建设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先进省市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该体系内部积累的较多矛盾,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建设和目前应有效用的发挥。大力推进该体系建设,一要尽快着力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二要加强纵横协调打造平台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三要切实和及时解决平台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一些关键性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报是高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主要媒介,也是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充分发挥学报的内在功能,既有利于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也有利于学术交流、沟通与宣传,提高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应充分利用学报的特有功能,促进示范性高职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学生死亡是比较罕见的校园突发事件,是学生工作中最严重、最难解决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前提保障,快速联动反应是有效保证,做好与家长的及时有效沟通是关键环节,在理解和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全力做好善后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学生中开展紧急救护措施教育,是该类突发事件获得成功处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影响学校的稳定发展,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众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也愈显迫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类型和特点着手,通过对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拟从建立健全危机意识培养机制、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补救调适机制等四个方面去构建起高效、完备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