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最先觉悟的社会成份。中国的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界是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同时,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五四”落潮后,知识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她们心灵发展的历程记录着“妇女解放”途中知识女性反抗当时社会、批判自身弱点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在个人的心理因素同社会环境的不断冲突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的路途。性爱与母爱的冲突——知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两次勃兴都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两次勃兴都是以从属的状态出现,五四时期在以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宏大叙事中,关注女性命运的呼喊依稀可辩;与五四相仿,新时期文学的女权意识也是借助个性主义和思想解放的主题得以表现的。这就相应地决定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难以形成主导性潮流,总是在边缘和角落里发出反叛和自救的“呼喊和细语”。这里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现象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西方相比显然有着不同的产生机制。西方是由运动到思潮,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6.
一、本时期文学概说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文学历史阶段是伴随着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而来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内忧外患,中国仍处在黑暗之中.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深深认识到旧文化、旧思想严重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新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作家自觉地追求艺术,并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试图将中国本土所产生的民族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巨大潮流中。然而中国与西方现代性的时差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不可能以一种循序渐进、自然更替的方式发展,西方思潮的爆炸性涌入,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迫切追赶西方的现代性,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面貌呈现出多种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美学风格互渗的错综形态,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现象。西方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出现了意义的转译,现代性的意义不断流变。因此,在后来者重新发掘、书写现代性的过程中,既不能失去历史的语境,也要标识"五四"文学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由一代新式知识分子和作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集体意义上的成长环境与教育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西方新观念的冲击、社会现实的激励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五四一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上的群体特色。对照他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诠释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而外来的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文化也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现而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但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原因 ,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中 ,知识分子被着意表现的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 :只是在上一世纪 80年代 ,知识分子的个体价值才得以充分的、完全的实现 ;90年代则转到了对“个性”的质疑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12.
一“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汉、唐及其以后的几次开放,我们吸收、融合的西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都是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基本上是与我们同序的文化,两者只有地域之差,没有时代之异。而且由于我国的封建文化比这些外来文化发展得更成熟,所以对它们的吸收融合,常常呈现居高临下的态势。“五四”时期吸收的西方文化,则与前不同,它是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是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当时社会变动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变革.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白话文运动、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展东西方文化的讨论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目的是要为中国确定一种能够指导社会前进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当今天的人们谈论“全球化”时,如果不提或忘记了“五四”,似乎很难说明“全球化”在中国的足迹。本文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互撞以及“五四”知识分子以“拿来”精神到西方文化之库中去挑选、择取,对“五四”中、西文化对立冲突、互动互补、异质同构、多元整合的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对“五四”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系从“全球化”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自“五四”便开始启程,一步步向“全球化”迈进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围绕着"人的解放"发出自己鲜明的话语,这种话语中张扬着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并流露出"士"阶层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中国到了40年代,历次的政治运动打破了政治权力话语、知识分子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知识分子话语得到了扼制;20世纪80年代是"五四"之后再一次呼唤传统价值回归,也是知识分子重新找寻已失落的话语权的契机,这个时期也是上世纪最后一个思想文化的璀璨时期;21世纪的知识分子已有边缘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但21世纪知识分子的话语究竟朝什么样的建构方向发展,还在社会的关怀、期待和知识分子本身的努力当中.  相似文献   

18.
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几乎都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之始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高举尚武精神的特殊阶层,他们集中体现了各自社会的诸多特征,对社会道德、观念、行为都有着极大影响力。由于中西方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西欧社会演化为以骑士为政治核心,而中国则出现文人士大夫政治,对于武道相对轻视。两者相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也给现代军事教育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中国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首先觉醒,即“人”的意识的觉醒并掀起个性解放热潮,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