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加入WT0后,驰名商标的认定及其法律保护得到日益重视。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是商标管理机关和法院。驰名商标的驰名标准一是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二是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三是该商标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四是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五是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要保护好驰名商标,必须做到:放宽驰名商标注册条件;建立商标防御注册制度和联合注册制度;加强对侵犯驰名商标的惩处力度;加强对恶意抢注行为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商标所能给权利人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法律对商标权给予保护的根基所在,如果对商标权进行保护而不能给商标权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那对商标权的保护将是无意义的。反淡化立法旨在给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防止继商标驰名以后,因第三人的注册或使用而导致该驰名商标的声誉和显著特征被玷污或贬低。这种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混淆也是为了防止驰名商标的声誉受到不法竞争的损害,从而保障商标所有人进入相关市场。  相似文献   

3.
驰名商标的内在价值使得驰名商标成为各国商标法保护的重点,驰名商标的认定是保护驰名商标的关键性因素,现行的行政认定模式不利于保护驰名商标权人的利益,应适当引进社会认定,为了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必要对未注册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强化对以也名商标商品装潢的特殊保护,同时在商标法中增加驰名商标的反淡化条款,以解决驰名商标与域名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但对商号特别是驰名商号的保护立法却严重滞后。通过对我国驰名商号保护立法现状及其必要性的分析,提出我国应采取驰名商号主动认定为主,被动认定为辅的原则,将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原则延伸至驰名商号,对驰名商号实施跨地域、跨行业的特别保护,健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代表了良好的信誉和对消费者的特殊吸引力。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搭便车”行为是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具有很多危害性。通过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禁止以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注册,禁止他人将驰名商标作为企业的名称的一部分使用,加强行政执法机构的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可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一股保护校名品牌的浪潮在中国高校涌动…… 3月6日,"复旦"被上海市工商局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这在上海市高校中属于首家; 去年年底,"清华大学"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驰名商标; 全国其他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纷纷注册了自己的校名商标.  相似文献   

7.
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淡化是指冲淡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削弱驰名商标与其所表彰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特定联系.降低商标所承载的信誉的一种新兴商标侵权行为。反淡化保护的对象不应仅限于驰名商标.还应扩大到著名商标和未注册商标;作为我国反淡化保护对象的驰名商标的“驰名”应限于国内:淡化行为不以实际损害和主观过错为要件。  相似文献   

8.
论新商标法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驰名商标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商标法的一个里程碑。新商标法明确规定有条件地保护未注册驰名商标,对注册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对驰名商标应一视同仁,跨类保护的范围应扩大至未注册驰名商标。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模式,提议适当引入社会认定以确保公正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2001年之前,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从无到有,其认定模式是单一的行政认定模式。2001年之后,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两部司法解释,法院也有权对商标是否驰名进行司法认定。从此,我国进入了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并存的双轨制时期。但双轨制模式下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双轨制模式是否符合国际惯例;对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主体合法性的评价;对认定方式的评价;对认定程序的评价;两种模式存在着什么样的先天隐患;两种模式认定驰名商标的法律效力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特别是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使我国对驰名商标保护与国际公约进一步接轨.但是,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仍然较窄,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本文论述了驰名商标的法律性质,保护对象与范围,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措施,对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是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具有很多危害性。应建立系统的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加强与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1年《商标法》正式将立体商标纳入保护范围,"非功能性"与"显著性"的认定要求也正式得以成立,但司法实践中立体商标的保护仍存在困难,具体体现在显著性中第二含义的获得方法规定模糊,并且立体商标权与其他在先权利的冲突问题并未得到具体规定。从立体商标的立法起源出发,借鉴日、美两国立体商标的认定保护,我国在立体商标的认定与保护上对于显著性的认定,应就其固有显著性、获得显著性两方面进行考察;第二含义的认定应从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和对驰名商标的立体商标同等对待进行假设,即不能通过现存的平面商标获得立体商标的显著性;立体标志商标权与在先权利的冲突体现在自身在先权利以及与他人在先权利的冲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名胜古迹名称与普通名称相比具有很大商业价值,是宝贵的无形财产;名胜古迹名称应当归名胜古迹单位所有。抢注名胜古迹名称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名胜古迹单位应利用商标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异议程序撤销被抢注商标或通过协商实现收购、共有或许可使用;未被抢注的应尽快通过注册商标、认定驰名商标等手段,加强对名胜古迹名称无形财产权的法律保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从限制商标注册范围、认定所有名胜古迹名称为驰名商标等方面修订、完善现行商标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淡化行为是一种现代商标侵权。为满足驰名商标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应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借鉴各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比较完善的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对淡化行为依法打击,从根本上遏制和消灭商标淡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家对名牌的权威认定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两种方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而言“,中国名牌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知名度高的商标,同样,驰名商标的载体———产品必须是质量过硬、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很多方面有明显的区别:1.二者的法律依据和实施部门不同。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及依据该法律制定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5号令《关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企业的驰名商标必须向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提出申请,经认定后…  相似文献   

16.
林妮妮 《考试周刊》2012,(3):192-192
驰名商标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本意是防止商标侵权。但随着保护的加强,驰名商标的异化现象越演越烈。作者介绍了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模式,提出了其异化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制异化现象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驰名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同样具有一般财产的价值属性,在国际上驰名上驰名商标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但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我国也作出了规定,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国内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都将会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商标法律法规。对驰名商标从过去主动认定方式修改为被动认定的新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商标知名度是驰名商标认定的核心标准。当前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存在知名度认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驰名商标异化,偏离其表彰商誉较好企业的立法原意。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征,以及时间戳和分布式存储等作用,在相关公众地域范围的界定中有应用价值,有利于明确知名度的认定标准。区块链技术在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商标权人维权的举证难度;简化法院对于证据真实性的审查,为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带来重大改变。实现区块链技术与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相融合,应回归驰名商标认定的本源,完善区块链证据的审查,构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让驰名商标回归到其设立的初心:承载商誉和表彰商誉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20.
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存在司法与行政双轨并行的现象。对于行政与司法两种模式,就一具体个案而言,前者认定与保护的主体分离;后者认定与保护的主体一致。就认定涉案的范围与保护可用的手段观之,行政模冬涉案的范围较窄,保护可用的手段有限;司法模式认定涉寨的范围较广,保护可用的手段充分。从认定与保护的效力上看,驰名商标的司法与行政认定,具有基于驰名动态性的异案同效和基于司法终决权的同案异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