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是关于经济新闻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所谓经济新闻的“物化”,是把生产要素的组合、物质资源的配置、生产过程的措施及生产成果的指标(产值、利润、税收等)作为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甚至是全部内容;在“物化”的经济新闻中,即使出现  相似文献   

2.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  相似文献   

3.
二、现实观照:市场经济对人的“塑造”——经济新闻必须塑造“完满”的人明确经济新闻必须以人为主体,只是问题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入”。1、市场经济对人的两种“塑造”。市场经济以人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对人进行着正面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特权等级观念,促进独立自主意识,培植开拓创新和竞争意识,增强行为的文明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确立个人独立人格。这一切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结果,同时也是其逻辑前提。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却是完全抹杀了个人独立人格的。所谓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一般感到难以亲近。本文提出应加强对经济新闻的“包装”,并从“小角度”与“大题材”、“局部”与“全局”、“道理”与“事件”、“人”与“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6.
田荣  尹维 《新闻前哨》2001,(11):25-26
大众传播媒介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如今,网络传播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形成挑战和冲击。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代意义的网络新闻,作为主体的新闻都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客观公正依然是新闻的生命。因而,越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越是要在发展中加深对新闻客观性的关注和思考。 一、认识新闻客观性 在哲学上,“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特性,历来被视为属于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认识论问题;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  相似文献   

7.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8)
"智能新闻"是相对"人工新闻"而言的概念。主体性是属人的,不是属物的。人工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人主体,主体性自然是指人的主体性;智能新闻的直接生产体是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网络),现象上表现出"拟主体性"。拟人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人主体性。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人主体创造了人工智能体,这是不可颠倒的客观逻辑。我们可以把"人主体"与"人工技术体"之间的基本演进关系大致描述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它们仅仅是人作为人主体的工具;弱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具有类人的一些功能属性,形成一些初步的拟人主体性的特征(拟主体);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与人主体相平行的新主体类型(平行主体),生成强人工智能主体的主体性;超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超越人主体的全新主体(超主体),但这是人主体无法理解的超人主体性。就当前情况看,新闻生产传播处于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开启阶段,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阶段。这是一个人主体依然占据绝对主导支配地位的时代,是人主体依然必须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充当各种责任终极主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传播活动与其生产劳动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凭借符号系统而建构起来的“主体——主体”关系;后者反映的则是依靠劳动生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主体——客体”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自然反映出一般传播活动这种共在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根本特征。如果仅从事实及其信息转变为新闻成品的具体过程看,它反映的无非是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及其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一般性生产劳动活动;但如果从整个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看,它则反映出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新闻接受者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即以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为基本结构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清楚地昭示了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正如一些学者业已指出的那样,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是建构传播理论的核心范畴,它理应受到新闻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新闻接受者的主体性作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徐辰烨  彭兰 《新闻界》2023,(4):34-46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2.
肖燕雄  郭妍 《新闻界》2023,(4):21-33+46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开启的“后新闻业时代”,如今进入迅速展开的历史阶段,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业态正在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丛是造就“后新闻业时代”的根本动力。数字新闻业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实质所在,它意味着人与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交流,人与人通过新闻方式的交往、交流,进入数字交往、数字交流的主导状态,受制于数字技术的内在机制。在生态结构上,后新闻业时代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态的初步生成;在新闻生产方式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元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形成;在新闻收受、消费、运用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场景性。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方向是,智能新闻生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人”在新闻摄影中的“主体作用”,是新闻摄影领域的两个“主体”,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两个基本点。人,是社会的分子。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人则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除了阶级的属性,还有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以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善良与邪恶等差异。阶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奋斗目标的差异,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迸发出千姿百态、性质不同的新闻和新闻事件。因此,人,是大多数新闻和新闻事件的“创造”者。人在“创造”新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时是自觉的(如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有时则是无意识的如毛孩(图一)、老人头上长角现象等。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斗争,不可能都是个别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的主体意识是前些年新闻界借鉴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性概念,把它引入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新”问题。其实,用句大白话讲,其核心内容就是探讨新闻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活动主体的——人——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主体意识,又如何看待在主体意识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观点,从而正确处理新闻传播的党性观念与主体意识的关系等问题呢?笔者愿在此发抛砖引玉之论,以求教于方家。主体意识的形成要受社会政治意识的制约新闻传播的主体即人,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是人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已成为广播宣传的主旋律。但是从整体而言,水平还不高,最突出的问题,是宣传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提高经济宣传的质量,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把握好八个关系。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宣传不能脱离政治,因为把握经济工作方向要靠政治。但是离开了经济谈政治,政治又成了“空中楼阁”和“无的之矢”。所以,宣传时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不然就会出现政治、经济“两张皮”。二、人与物的关系。见物不见人,这是当前经济宣传中的“通病”。经济宣传应见物又见人,要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思想观念上,通过物化现象看到人的作  相似文献   

17.
综观新闻媒体,总觉得美中不足太多,尤为突出的是正面报道缺乏理念,舆论监督充当“法官”,习惯于作武断结论。这两方面反映出新闻工作者法哲学观念的欠缺,使传媒品位大打折扣。增强新闻传媒的法哲学观念,是社会制约因素决定的。制约是社会自由运转的调控器,作为鼓动性极强的新闻传媒自然要受到更多的制约。社会制约与新闻自由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新闻传媒受多方面的社会制约,方方面面的制约程度也不尽相同。社会对传媒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法律的制约,新闻传播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政策的制约,新闻传媒必须严…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选题与采访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华 《新闻界》2001,(5):52-52
一、什么是新闻选题新闻选题即是选择新闻采访的“题目”。新闻选题的确立,能使记者(采访主体)与具体对象(采访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现实地建立起来,从而使每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通过主体到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得以有效地展开和发展。新闻选题是主观思想的一种确立和体现,但它却不是主观、随意的,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辨证统一选题不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必须先有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再有新闻选题,这是新闻采访认识路线的规定。但是,新闻选题确实又要受到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20.
传者与受者是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新闻传播学的传统研究无论是传者中心还是受者中心,都把侍受关系看作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故不能揭示传播关系的实质。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传播关系的两极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主客体关系问题。从主体意识的失落、到主体意识的觉醒,再到主体同性的转向,这是西方人学与传播关系发展的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