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能力的知识属性、动态能力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提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各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动态能力的演化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组织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朱林 《现代情报》2014,34(1):37-42
本文分别对知识积累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产生背景进行简单陈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积累、资源观、核心能力观和知识服务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进而以知识积累为切入点,基于资源观并融入动态能力理论,探索累积性知识转化为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过程,并对沉淀式累积知识转化为动态性累积知识及动态性累积知识转化为用户满意的服务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增值潜力和业务管理能力是评价用户满意服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核心能力障碍及基于动态知识的企业创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一些理论者和企业界当作解决企业问题的“救命稻草”的核心能力理论,由于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种种原因而存在着自身发展上的障碍。本文从能力理论演变的过程进行探源,分析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认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基于动态知识的企业创新体系。从而为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而使核心能力优势在动态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更新、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湛正群  李非 《情报杂志》2006,25(8):18-21
相对于行业定位观和资源基础观而言,知识基础观采用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动态的视角来解释企业。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个人知识并通过整合、扩散、创新来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是企业内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根植于企业的情境之中,具有难以模仿、难以转移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知识人”假定的社会基础与理念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和知识观的当代发展从不同的层面昭示:人、知识和社会三者在知识社会的发展中是内在统一和不可分割的。知识社会的发展为“知识人”假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知识观的当代发展为“知识人”假定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基础。“知识人”的理论假设作为知识社会的社会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人性基础渐显端倪。  相似文献   

6.
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机制和路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资源基础观,构建了一个反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动态能力及组织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来自珠三角企业的数据,应用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动态能力可直接改善组织绩效;知识创新对动态能力有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学习不能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它需要依次通过知识创新和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才能间接提高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7.
胡钢  曹兴 《科研管理》2014,35(9):98-105
以知识观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的作用,并建立二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动态能力对于基于创新的多元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能力对基于复制的多元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能力对多元化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对知识整合能力间接起作用。特别的,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能力对基于复制的多元化没有直接作用,必须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对基于复制的多元化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汪爱民 《科教文汇》2012,(32):179-179,18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点任务.针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课程就是知识、经验、活动.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上,要具有“知识领跑、经验助力、活动先行”的课程改革观.  相似文献   

9.
团队创造力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团队创造力的提升有赖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学习能力.本研究融合知识基础观与团队学习观,在分析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间所产生的调节效果,并以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0家企业63个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调节因素的情形下,“人际互动”式知识共享是影响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团队学习能力中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科技/文件”、“实际体验”两种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旁观者知识观的求知模式人类对知识的寻求不仅没有发现所谓的“理念”,而且离真实而丰富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中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一种与认识者个人分立的认识对象,即“先在本质”。知识成为一种通过寻求绝对定义的方式寻求客观的、与求知者个人无关的活动。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事物的先在本质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二、旁观者知识观中的接受学习旁观者知识观引起两种不同的“接受学习”形态。一种是蕴含在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另一种是近代科学进入学校课程之后所导致的“接受学习”。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建刚  吴洁  张青  尹洁 《情报杂志》2012,31(2):114-118,147
在分析知识流、知识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知识流、知识创新和动态能力的整合模型,分析得出知识流对知识创新和动态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促进。三者之间的互动即知识流通过知识创新促进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反馈机制作用于知识流而对知识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其输出的创新性产出成果及提升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这为企业如何通过知识流管理来形成与提升动态能力,并为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魏江  张帆 《科研管理》2007,28(1):42-46
企业技术存量激活的核心在于激活以科技人员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使其技术知识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外在技术竞争优势。本文首先指出现有知识激活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借用动态能力思想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究激活机理,提出基于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的科技人员知识存量动态激活模型。最后,以浙江医药集团新昌制药厂为例,佐证本文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3.
王江 《科学学研究》2008,26(2):358-363
 在定义企业动态知识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分析和识别企业动态知识竞争力,构建了动态知识竞争力的识别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递进层次分析法”的动态知识竞争力识别方法。该方法从企业的价值链入手,从客户价值的角度,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关键知识竞争力;再以延展性和独特性为标准,识别出核心知识竞争力;最后依据动态性识别出企业的动态知识竞争力。并举实例说明了如何应用该方法识别企业的动态知识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蔡宁  吴结兵 《科研管理》2005,26(4):22-28,21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组织问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与积累是集群中创新所具有的新特点,这种称之为网络式创新的创新模式,其基础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其实现途径是集体学习机制。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将产业集群内的学习行为做了自觉性与结构性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学习与网络式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分析了集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及其基础。据此文章试图阐释一种更为系统和动态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和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企业知识库有效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增强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为出发点,给出了企业知识库有效性内涵,分析了影响企业知识库有效性的静态知识、动态知识能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揭示出在决定企业知识库有效性方面静态知识是基础,动态知识能力是关键,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内在驱动力,并给出了提高企业知识库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知识传导与动态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积海  宣国良 《情报科学》2005,23(4):481-484
本文区分了运作能力、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等概念,提出和构建了知识传导和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和路径及其与知识资本的存量、流量、和运动方向的互动关系,使企业通过提高知识的透明性、流动性和传导的有效性来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和获取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爆发会带动舆论信息的传播,本文旨在揭示网络舆情驱动下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为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活动、有效控制舆情蔓延提供依据。【方法/过程】运用知识元表示法描述突发事件的情景状态、应急活动、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四种要素,构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情景推演模型,并以沈阳非洲猪瘟事件为例,建立网络舆情驱动下突发事件情景网络结构,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直观呈现情景演化过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景推演模型在时间推理与事件发展的顺序上与突发事件演化过程基本一致,通过应急活动扰动分析,证实知识元表示和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的有效性,为舆情引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企业持续创新乃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借助SECI知识转化模型,进一步探究了企业技术能力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并为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知识的视角构建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体系,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创造和整合知识资源以感知、应对、利用和开创市场变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涵盖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整合三个构面、16个题项的动态能力测度量表,并对218份调查问卷运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理清了数据的基本结构,检验了该测度量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动态能力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