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炀帝其人与隋朝的二世而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隋王朝覆亡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隋场帝的滥用民力,而隋炀帝的严刑峻法又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也就是说,隋朝速亡是隋场帝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所致,咎由隋杨帝自取。把隋朝的速亡归咎于隋文帝的各种说法,如所谓隋文帝实行“重租政策”,文帝朝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危亡之势已经形成等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的开凿绝非隋炀帝个人的意志使然,而是出于隋朝交通、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隋朝政治经济发展及隋朝以前完成的地区性运河也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条件。隋炀帝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实现了南北大运河的贯通。由于隋炀帝驱使民力,突破了人民可以忍受的限度,运河还未来得及充分发挥其效能,隋朝之舟便被农民起义之滚滚洪流所覆没。但是,隋朝的大运河毕竟“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相似文献   

3.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炀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炀帝始终自恃国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骁果兵是由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的勇武侠之士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其归初的目的是为了征辽战争的需要,“雁门之围”之后发展成为一支完全由隋炀帝控制的亲军部队。从骁果兵的待遇、管理及使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与原有府宾完全不同的募兵。“江都之变”之时,江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骁果兵。骁果的发展是隋炀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隋炀帝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公元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场帝。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其满盈之恶贯,自不必说。但他也做了些有益之事,对历史有一定的贡献。其一,隋炀帝即位,就废除妇人及奴婢、部曲所承担的所...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名杨广,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暴君,他骄奢淫逸,建东都、筑宫苑、游江南、征高丽,滥用民力,使服役之人“死者十五六”,“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又残酷地镇压反抗的人民,规定“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地方官“各专  相似文献   

7.
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优秀的诗人人人自危。希特勒喜欢反抽象派绘画,就把所有的抽象派作品赶出德国的博物馆。《隋唐嘉话》载: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暴君不一定无能。如果扳着手指头细细数来,几乎历史上的所有暴君都有过人之处。这,绝不只是隋炀帝留给我们的启示。隋炀帝邀请诸大臣聚会,酒过三巡,以"泥"字为韵,  相似文献   

8.
隋炀帝征伐辽东,导致国内鼎沸。不数年间,社稷丘墟,身死国灭。后人以为炀帝好大喜功,有吞并朝鲜之心,不度德量力,终致失败。本文从人类文明历程、经国战略等角度试图分析征辽的合理性和隋亡的真正原因,以纠正世俗认识云。  相似文献   

9.
历来把隋炀帝开凿运河视为暴政之一而全盘否定,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巡幸风光.这在唐朝贞观年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太宗君臣为了长保大唐江山,总是从不同方面不同事例反复说明隋亡关键在于隋炀帝是一个仁德不修的暴君,从而对隋炀帝的所为全面否定,并把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消极方面渲染得可畏可惧,直至今天,许多人仍然离不开太宗君臣的这种不全面的做法,缺乏全面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10.
骁果兵是由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的勇武豪侠之士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征辽战争的需要,"雁门之围"之后发展成为一支完全由隋炀帝控制的亲军部队.从骁果兵的待遇、管理及使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与原有府兵完全不同的募兵."江都之变"之时,江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骁果兵.骁果的发展是隋炀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在文学交流融合的时代,南北诗风在他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历来治文学史者多怀疑<野望诗>非隋炀帝所作,但从考查其记录流传情况,可知是诗当为隋炀帝作无疑.它是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之作.  相似文献   

12.
五、四出征巡隋炀帝在位期间,曾巡塞北、下江南、略河右、征辽东,前后亲巡十次。十次出巡多为前人和当代学者所厚非,或曰其“好大喜功”,或曰其“劳民伤财,诚无可取”;或曰其“旨在游玩”。我认为这种评论是不客观的,隋炀帝在西巡河右时曾说过“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他鄙夷“江东诸帝多传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的陋习(《通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灿烂的诗人群星中,王绩不算是最明亮的一颗,但他最早摆脱齐梁浮艳的习气,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在诗人中,王绩最爱慕陶渊明。他的行为与创作,都受到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诗平淡自然,朴素畅达,不少诗篇表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其中《野望》一首,就是被人们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作于隋朝末年,当时隋炀帝不惜民力民财,社会纷乱,危机四伏,大乱即将来临。诗人虽然已经过着隐居的平静生活,但由于世乱的影响,诗中  相似文献   

14.
“养民裕国”是王夫之民本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他以“裕民力”阐发“养民裕国”之道,体现出中国人文传统对民本和民生的重视,其“养民以田”、“重农务本”、“善均贫富”等主张,对于当前如何解决农村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探索王夫之民本思想的精髓,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认为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必须以“深入了解民情”为依据,以“充分反映民意”为价值取向,以“广泛集中民智”为源泉,以“切实珍惜民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16.
试评隋炀帝     
号称“甲兵强盛”的隋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如何全面地评价“亡国之君”隋炀帝?要弄清这些问题,须要从隋炀帝一生、特别是他即位以后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谈起。一、营建东都、广筑宫室  相似文献   

17.
隋堤怀古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赏读】隋堤刻印着隋朝短暂的历史,记录着隋炀帝的故事。隋炀帝是历史上臭名昭彰的暴君,他用大量的兵力去修挖运河,只为便于自乙乘龙舟游历,从而激起民愤,导致隋朝只维持了短短数十年的统治便灭亡了。诗人开篇便将斥责之情表露无遗。首句中的一个"穷"、一个"复"都反映出隋炀帝的  相似文献   

18.
徐应佩、周溶泉二同志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的《<隆中对>串讲》,其中对“张鲁在北”等六句话的串文是值得商榷的。串文为: 益州也是个“其主不能守”的形势,昏庸无能的刘璋承袭父亲刘焉的职务,做了益州刺史。北边汉中郡的张鲁,也是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说明益州已是人心离散,民怨沸腾,这比荆州还要好取。 张鲁真是一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吗?诸葛亮谈形势时真是这样来看待张鲁的吗?在这里,准备根据历史记载,提出另外一种串讲法,与徐、周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刘莉 《天中学刊》2023,(1):62-67
隋炀帝十分重视神秘文化,对其持一种既利用又控制防范的态度。在有关隋炀帝的文学作品中,神秘文化主题得到进一步渲染,使得隋炀帝故事充满了神秘与宿命色彩。隋唐五代的隋炀帝故事多借相人术为新皇登基做舆论准备;宋元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借世俗化的梦征指责隋炀帝必将因失德身死国亡;明清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则在批判隋炀帝的同时,借助轮回果报观念凸显了“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植树     
韦继兰 《现代语文》2007,(3):120-120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到来之际,笔特收集了几则古今名人植树的故事,以飨读。 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汤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