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塑造爱德娜这一形象,启迪人们对何为真正的女性自由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桂婷 《海外英语》2011,(10):259-261,267
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非常多,但多数评论关注女病人,极少对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和医患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该文以《黄色的墙纸》《觉醒》和《钟形罩》三部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为例,说明在女性疾病叙事中,女病人对医生的角色期待是作为女性与男权文化的沟通者,沟通的成败取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而医生思维模式和性别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医患关系模式——以《黄色的墙纸》为代表的家长—婴儿式,以《觉醒》为代表的家长—青少年式和以《钟形罩》为代表的成人—成人式,这三种模式共同反映了女性在男权文化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平等沟通模式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在菲勒斯文化势力范围内,男性是绝对的权威,女性只是其附属.小说《觉醒》中,庞德里埃与罗伯特就是菲勒斯文化的代表.埃德娜虽然觉醒了,但在男权社会中,在菲勒斯文化架构下,她的觉醒是带有必然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6.
《觉醒》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表现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是对《一小时的故事》所表达的女性自由解放思想的深化,但申丹却从《一小时的故事》读出了反讽,故有必要对《觉醒》中的反讽加以分析。从情节反讽和结构反讽两方面对《觉醒》进行解读,发现作品对埃德娜在追求自由独立中所表现的盲目和冲动持保留和批评态度,并通过对埃德娜的反讽强调女性主义运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理性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伤逝》和《寒夜》的女主人公都为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但觉醒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固步自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笔者试从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来解读这两个相隔21年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寒夜》对传统伦理家庭衰败的文化动因进行了艺术的审视;从现代知识女性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彷徨中,反映出一代人在新旧文化价值抉择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群芳亭》这部小说中,赛珍珠对精明干练、追求精神自由的吴太太的形象塑造使西方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女性;而与昊太太处于同一社会转型期的疯狂女人周蘩漪是曹禺笔下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受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和西方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她们积极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之爱,渴望拥有婚姻生活中的话语权,但又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权思想中苦苦挣扎。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来看,她们的觉醒、反叛和追求独立,缘于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创世纪》中,夏娃因偷吃禁果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而肖邦在《觉醒》中颠覆了《创世纪》中夏娃堕落的主题,以蛇的意象为线索,使主人公埃德娜在蛇的引领下走向觉醒,却没有像夏娃一般堕落,同时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的压迫。肖邦为埃德娜这一角色赋予神性,使她摆脱了夏娃的宿命,令这一追寻自由的女性形象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1.
《伤逝》和《寒夜》的女主人公都为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但觉醒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固步自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笔者试从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来解读这两个相隔21年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觉醒》中的阿黛尔和雷西不仅是对主人公埃德娜的烘托和反衬,更是埃德娜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伴随了埃德娜的整个觉醒之旅。从她们的身上,埃德娜认识到自身潜在的女性气质,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对情感和欲望的追求,并且以艺术为媒介探索自我的生成。但同时这两位女性的自我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其中阿黛尔所代表的“母性枷锁”注定了埃德娜的觉醒和抗争以悲剧告终。而埃德娜回归大海的结局则是肖班对女性存在与自我实现这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的一个乌托邦式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舒婷用橡树这一具有独立品格的意象,阐释了新时期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从而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张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了对平等、尊严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苏珊-洛里·帕克斯凭借《强者/弱者》成为历史上首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帕克斯的作品不可避免的涉及自身所属群体——黑人女性的问题,即作为黑人、女性、黑人女性她们承受着多重压迫和痛苦。帕克斯在她的《强者/弱者》中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命运的不同安排,分别代表了黑人女性从麻木无知中觉醒的不同程度,向人们展示了黑人女性不同以往的新的形象,充分揭示了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觉醒》中蛇的意象与《创世纪》及费洛美典故的联系,揭示出小说对《创世纪》主题的颠覆。基督教传统中,蛇的意象与诱惑、原罪、堕落联系在一起,听信蛇的诱骗而偷吃禁果的夏娃也成了引诱亚当偷吃禁果进而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人。《觉醒》中对蛇的意象的运用颠覆了《创世纪》中夏娃导致人类堕落的主题,同时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的压迫。不仅如此,肖邦更使《创世纪》中蛇对夏娃的保证在埃德娜身上一一实现,为埃德娜这一角色赋予神性,使她摆脱了夏娃的宿命,令这一追寻自由的女性形象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6.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婚的年轻女子爱德娜拒绝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要深刻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一主题,就要分析爱德娜的觉醒历程,即从其早期在父权社会中的屈从,到逐渐意识到女性附属地位并重建女性自我形象,再到爱德娜最终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黑人女性角色的刻画深刻反映了黑人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些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被压抑的女性体验。《所罗门之歌》展现了觉醒过程中的重重困境——不稳定的“姐妹情谊”、不彻底的觉醒,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莫里森传达出了对黑人女性觉醒之路的关切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71):23-24
《他们眼望着上苍》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觉醒与成长的小说。本文以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线,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三次婚姻经历,解读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是如何完成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觉醒历程的。由此得出,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黑人女性自身,只有她们敢于反抗,敢于追求,才能够真正实现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