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汤涵 《百科知识》2021,(18):63-64
传统翻译理论突出一个"信"字.英国翻译家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提出的第一项原则便为"the sense of the origina".我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理论,也将"信"置于"雅""达"之先.释道安的"案本"、严复的"求信"、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信奉"忠实"第一的原则,从未被译者忽略.可见,"忠实"始终是翻译不可撼动的第一位原则.然而,解构主义学派完全忽视忠实为本的翻译态度,其提出的"翻译者即反逆者"流传至今.那么,其存在的理由与必要性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晶晶 《科教文汇》2008,(33):242-24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对译者的要求、翻译的三个标准,以及笔者认为其翻译思想的核心——“传神”的翻译原则,并且结合对林语堂的译作评析来分析他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运用于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肖婷 《科教文汇》2009,(22):247-247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选择性地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和选择”为哲学理据,建构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指出在翻译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作品时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再谈"信"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严复先生确立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理论承前启后,实现了翻译理论史上的一大飞跃,至今很多译者都将其理论阐述奉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而不懈地追求着。法律翻译者如何在法律翻译中遵守此三字原则,尤其是"信"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法律英语翻译"信"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以求完成一份完美的法律翻译。  相似文献   

6.
徐以乐 《百科知识》2021,(12):51-52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通常饱含着作词者的感情和思想,词语表达体现翻译的美学.翻译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多时候,歌曲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通俗的流行歌曲翻译的口语化更有利于大众的理解."歌词的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在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尽管标准不定,但译者仍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翻译,才不会变得漫无依据.历来有很多中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大家引用,其中,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理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受到专家和大众的广泛认可.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准则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忠实性、自然性、优雅性和可吟唱性.本文主要以此原则作为英汉歌词翻译的基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杨红凌 《百科知识》2021,(33):67-68
"信、达、雅"即忠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严复标举"信、达、雅"的真正用意诚如王佐良所言:"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所谓"信"是指为心中预定的读者传达准确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本尽量运用为预定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而"雅"是指译者通过艺术再现和加强原作的风格特色来吸引预定的读者.商务信函是商务活动的重要一环,与之对应的,商务信函翻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信、达、雅"标准下,立足商务英语信函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配合直译、套译等翻译技巧,对商务信函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商务信函翻译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王鉴莺 《科教文汇》2008,(11):248-248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不仅受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的制约,而且更为译者的文化态度所影响。本文将以林语堂的翻译为例,来探索这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鉴莺 《科教文汇》2008,(31):248-248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不仅受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的制约,而且更为译者的文化态度所影响。本文将以林语堂的翻译为例,来探索这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钟慧连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1nPeklng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体词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对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严复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在三者中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是其中之一"信"",信"的意思就是忠实、准确。因为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忠实,做到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要处理好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并不意味着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另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总是要求译者带给读者与原作相同的内容、思想、情感、立场、风格等。只要遵循这些规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满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15.
盂子的这篇<告子·上>笔者对两个版本的译文采进行翻译对比分析.而笔者分析的标准是依据严复所提出来的"信达雅"三原则.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例,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7.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等效原则",本文指出TED"开放翻译计划"施行以来翻译志愿者翻译失误现象,分析造成误译的三大主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较为合理的参考译文。通过对翻译失误实例的分析,得出造成翻译失误的三大原因是:(1)译者翻译严谨度不够;(2)译者目的语表达欠妥;(3)译者翻译技巧方法不成熟。本文对TED"开放翻译计划"项目的实施、今后的发展以及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电影的片名是观众与影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随着英文电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于兼具广告宣传大任的片名的翻译成为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译者可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和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多种翻译方法,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片名,从而有助于保证其票房,实现其在商业上艺术上的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周泰 《百科知识》2021,(9):53-54
作为东西文化的桥梁,林语堂在翻译上做出的贡献是卓越的.林语堂精通中英双语,他的译本质量较好,值得我们去分析. 早在东晋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就在《桃花源记》中用古文描绘了一个老人小孩都能安享生活、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可谓是一大创举.之后,"桃花源"也逐渐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想要将这样一篇既是古文又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散文翻译成英语,让异国他乡的人民能够理解甚至品味到其中的甘美之处不是一件易事.本文将选取林语堂先生所译英文版本中的部分内容,并尝试运用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著名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在对林语堂前辈抱着崇高敬意的基础上,争取辩证性地指出《桃花源记》林译本中可吸取的精华之处与待斟酌的不妥之处,从而为古文翻译提供一些"专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