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若想让身处尴尬和不悦中的人得以解脱,你需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用最自然的语言去逗对方高兴,这样就会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解缙(xièjìn)是明朝洪武年间的进士,也是明朝时期的大才子,他以急中生智而闻名,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和喜欢。有一天,解缙陪着明太祖到皇宫的御花园去散步。到了御花园,明太祖看到池塘,忽然想去钓鱼。于是,解缙就陪着明太祖去钓鱼。解缙的钓鱼技术很好,很快,他就接二连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中,出现了两处关于"内阁"的基本概念。一处是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的创立",另一处是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同样都是内阁,二者是否相同呢?一、二者的形成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因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开始的。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于是进行了政体改革。1376年,明太祖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相似文献   

3.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明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空前高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组织中央政府机构,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对政务有专决的权力.象一切封建帝王一样,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权对君权的挑战.从明朝立国的特殊性来说,朱元璋本人出身极其寒贱、权欲极大,眼见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实录》卷59),更考虑到皇太子懦弱,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决心在诛杀威慑皇位的功臣的同时,永远地废罢丞相制.  相似文献   

5.
明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其主要标志是宦官擅政.而王振则足宦官擅政的第一人。本文试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和王振擅政的联系来分析明代宦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王振擅政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一、宦官擅政是明代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之所必然中国封建社会如从秦汉算起,到明初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注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一方面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皇朝。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7.
孔门弟子一向积极用世,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事实上,孔门中也有很多弟子未曾出仕。如颜回、闵子蹇、原宪、公析哀、子夏、子羔、子我等。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不利于或不适合出仕,加之各人个性上的特点,有好几位弟子主动选择了不出仕。另外,孔子本人考虑到几位弟子的个性特点,反对他们出仕。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叫朱元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太祖的原名叫朱八八(即“重八”)。一代开国帝王,至尊至贵,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别扭难听的名儿呢?原来,我国古代有一种用数字给人取名的习俗。清代阮葵生著《茶余客话》中说,这种习俗最先起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隐居襄阳期间,结识了一群隐士,其中有隐居避乱,养性全身、不肯仕宦者如司马徽、庞德公,有隐居求学,关心时事、后来出仕曹魏的徐庶、庞统等人。诸葛亮与他们交往,深受影响,其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实行“海禁”即闭关锁国政策的朝代。明朝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对日外交的失败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才开始严厉推行这一政策。本文试图对明洪武年间的外交政策的演变,分洪武前期和洪武中后期两个阶段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这是我在几年前做的一节公开课。 【教学内容】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一课,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如何创立大明王朝,并怎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明朝统治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从巩固明朝的统治出发,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重治官吏赃罪。朱元璋的惩贪治赃为明前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诗人杨维桢有生之年大都生活在元朝升平之世,从心理上认同该政权,虽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仍然积极出仕;张士诚建立淮吴政权后,杨维桢曾对其产生过幻想,但随即因张氏不思进取而对其彻底失望;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一方面热情讴歌新朝,另一方面又因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所迫而采取消极出仕的方式以求明哲保身。  相似文献   

14.
明前中期文人认为,本朝胜事除明太祖的个人品行外,多有关于宦官、外戚、兵统、刑罚、朋党、避讳等制度创举。明晚期文人笔下的胜事则关注生活琐节,对明代社会问题全然不提。明亡之后的反思认为,这些所谓的胜事未能与时俱进,最终成为明朝衰亡的症结。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是《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一节教材的两个重点内容。其中的难点是:关于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讲清明太祖的措施与元末农民战争的关系,进而正确说明元末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和明太祖的历史贡献,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既要阐明其积极作用,又要揭示其消极影响,这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在备课时应下些功夫,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的钻研,以便在  相似文献   

16.
<正>朱元璋大义灭亲,不但巩固了明初的基业,也成为朱元璋依法治国、铁腕反腐的一则范例,流传后世。只是到明朝中后期贪腐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反腐最终还是需要制度和监督来彻底解决。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君主权力大为加强,清朝承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也是明清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问题设计1:明朝为何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第一,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扶持与控制并行的政策.他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扶持道教发展,目的在于宣扬君权神授,借用道教神化自身和皇权,对明朝以下诸帝崇道有直接的影响.太祖居安思危,能意识到崇道过度会走向反面,又同时采取裁减道观、控制度牒、加强道士管理、限制道教宗教活动等控制措施,巩固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20.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并且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到了明朝,香料才真正实现全民化和日常化.究其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增加了香料通过朝贡贸易的输入量;二是民间海外贸易被阻止后,明朝政府鼓励百姓种植香料,使得本土香料的产量大幅增加;三是合香技术进一步发展,香料成本降低,使全民用香逐渐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