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危机根源于文学承载量及其社会值域的历史性陷落,这是人类文明与科学文化发展变迁的必然,这种变迁使文学在全部人文体系中的正典地位已不复存在,适应人们审美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化,文学的表现形式将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一些经典的文学史著作表明,力求客观公正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的历史性原则、注重文学自身发展的本体性原则、注重文学史家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原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了文学史的三维范式。《20世纪文学通史》体例新颖,内容安排周详、全面,实现了体例上的历史性贯通,文化渊源上的古今沟通以及历史性与主体性的辩证互动,更接近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体的自身面目,充实了文学史的写作范式,是我们在本世纪初文学史写作上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3.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同志《文学史论》一文关于“文学史悖论”的观点。西方“文学史悖论”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就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提出的。哲学阐释学反对把文学文本的内在独立性与文学解释的历史性对立起来,坚持艺术本质是历史性的,因而成为变悖论为规范的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杨春时同志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文学在历史中的变化与文学的历史的问题提出“文学史悖论”的。他所谓文学的现实与审美双重层面是造成“文学史悖论”的根本原因的观点难以成立,因为审美并非超历史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文学史无悖论可言,所谓历时性与共时性、发展与超越、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原本就是文学历史的规范性范畴。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的编写只有同时将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之间相互影响,文学交往系统和辅助文学交往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学活动的总体特征都表述出来,它才能历史地阐明文学的“自身历史性”,并使“历史性”成为自身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性是文学史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性批判     
文学性是一个惯例的动态开放的复合系统,总是处于历时态稳定与不稳定、动态与非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的运动发展之中。只有在文学整体性场域中将文学的历史性和普遍性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面变革和重新调整文学与人的价值关系,重建文学的价值系统,乃是中国文学获得新的生机、推动文学历史性变革的关键;而文学价值观念的变革则是一个突破口,对它的形成演变状况的考察,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这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和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本文选择三位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反省自己的研究,以确定文学研究的“参照”,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参照性”,也就是“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之一就是鲜明的政治伦理意识,即积极关心现实政治,力争为统治者提供必要的"治世之道"。而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不仅深刻地渗透进中国文学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传统,而且持久地影响到中国文人的性格生成和文学品格。即便是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深厚的文化渊薮在当代人文环境中依然没有消失,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必须有勇气直面这种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现实,以图有效解决"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化"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而口头文学阶段因缺少实证材料无法进行历史性清理,因此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书面文学阶段。现行文学史均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如果以书面文学主流文体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实现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媒介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些时代虽互有交叉,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体,有特有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有不同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1.
道德规范的发展变化本身应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任何规范都包含着历史和民族的传统因素,同时又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道德规范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道德规范的历史性是现实性的基础和渊源,现实性是历史性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文学,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解放区文学,在文学艺术理论、作家的创作态度、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较之先前的文学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历史性转折。解放区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其它各种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譬如叙事性散文的蜂拥出现,即解放区散文创作中普遍的叙事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学风貌和创作转折的一种外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质的确认意味着文学身份进入了超历史的稳定,这无疑隐含着某些深刻的主观意图。通过对文论史上文学本质不同表述之间的对比,认为关于文学本质的分析在"作者本位"、"文本本位"、"读者本位"以及"形式和内容"几个概念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网络。文学应该拥有历史性的命名,文学是蕴涵社会意图的不断超越的现象,所以要说文学具有本质的话,那就是文学的历史性本身。  相似文献   

16.
有关历史文学的探讨多从历史与文学这两门学科的角度展开,历史文学究竟该侧重文学性还是该侧重历史性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定义历史文学,继而谈到历史文学的三个特性:虚构性、民间情感、文本流传.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权进行文学策划,归纳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生的创作倾向,并催生了新写实小说思潮。可以说,《钟山》对“新写实”的命名与倡导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真切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文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抗战文学,是指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从共时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存在大叙事、现实性、反形式化三大特点;从历史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则显示出创作发展和人性挖掘深度成正比的特征。抗战文学要出现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有待于我们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广泛吸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游仙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本质,是创作主体对现实与自身的一种超越。它无疑带有现实与历史印记,但这印记是通过作家诗人心灵振荡而记录的。谈起游仙主题,人们自然会想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其实后者不过是整个中国文学中该主题历史性发展的一个阶段,虽重要远非全部。游仙是庄、屈佳绝,巫系文化与人超现实审美理想的组合体。由于本文  相似文献   

20.
一文学创作总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潮流的前进而前进。反映改革生活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反映变革中农村现实的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中有着开拓性的意义。探讨一下这一课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几年,广阔天地的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当前,农村正处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之中。改革成了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总趋势,也是八十年代中国农民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总背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