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6):143-145
为满足自动化课程由入门到精讲的渐进式实验教学需要,开发出占用空间小、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工业自动化多功能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教学平台分为PLC与模拟量扩展模块区、现场总线信号采集器区等12个区,涉及PLC、PLC RS485通信扩展板、步进电机等32种元器件。作为实例,给出电压输入模拟量控制伺服调速实验的电气原理图和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2.
针对机器人课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和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功能有限的现状,自主设计了一款开放式可升降双轴随动转台。该转台具有三个自由度,可以开展底层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实验,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对机器人本科实验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计算机控制的随动系统实验平台下,提出了通过数据采集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用RTW(real time windows target)实时仿真工具箱对随动系统速度反馈、位置反馈精确地实时检测的方案,实现了位置环的有效控制,并且实现了良好的定位功能.其控制器的结构简单可见,控制效果可与专用控制卡相媲美,该方法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丰富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综合性实验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随动系统和伺服控制的理解,完全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4.
LabVIEW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应用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即要求高速的信号处理能力,强大的组网能力,又要求有可视化的控制视图。为了将LabVIEW引入到现有运动控制实验教学中,改造的平台采用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取代传统实验平台的触控屏,下位机的通信程序以及工艺程序则通过Twidosoft编程软件实现。PC机与PLC的通信基于Modbus串行总线;PLC与伺服驱动器的通信基于CANopen总线,整个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为"PC+PLC+伺服驱动器"的结构模式。LabVIEW在运动控制系统平台的引入,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功能,直观且逼真地显示伺服电机的控制,较好地提高了原有实验平台的功能扩展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院校里配置的都是三菱系列PLC系统,但进行西门子系列的学习时需重新进行配置,增加了成本。在本文根据三菱系列和西门子系列两种PLC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两种系列PLC系统对电机驱动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制作出了高速单脉冲隔离转换模块的等效替换电路,实现了使用三菱系列伺服控制器替代西门子系列伺服控制器驱动伺服电机。试验表明,该等效替换电路能够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制作和使用简单,成本低。使用该替换电路,学习者可以只购买西门子S7-200PLC-CPU,与原有的三菱伺服驱动系统配套进行研究学习,能够使设备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机械电子专业的学科特点,基于多课程交叉融合的培养需求,设计了PLC的温度控制实验系统,系统具备温度的实时监控、温控曲线的准确跟踪等功能。以PLC为控制核心,采用V/F转换器和PLC的高速计数功能实现了串行A/D转换,并利用PLC的定时器产生脉宽调制(即PWM)波形替代了D/A模块;软件上设计了温度控制曲线,并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修正频率-温度曲线,弥补了常规PID算法的缺陷,实现了温度的闭环控制。该实验系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搭建,降低了实验成本,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47-150
为探索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交流伺服电机的位置控制模式及PLC高速脉冲输出原理,开发和设计了交流伺服电机的PLC控制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包括设置交流伺服驱动器参数、电气设计与连线、运用PLC的高速脉冲处理指令编制程序,以及控制电机按指定的速度运行、单轴快速定位和指定的加减速动作。通过实验,学生巩固和扩展了课堂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PLC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以S7-300为核心,介绍了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计算和选择PLC的CPU、输入、输出及电源等模块的方法。最终得到了一套符合控制要求的硬件系统。  相似文献   

9.
电液伺服阀广泛应用于机床及其它设备.这种复杂的机电控制集机、电、液、磁于一体,属于重要的随动跟踪控制元件,伺服控制除了有良好的静态性能外,其动力学特性决定了伺服系统工作质量.键合图理论是建立电液伺服阀的模型的有效方法,能很好处理多能域系统模型的耦合,系统的非线性问题和多输入—多输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度融合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以及交通运输等多专业的课程需求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模块开发,建立模块化、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现实验教学、实践培训与科研服务三大功能联体,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