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把握读音;正确书写生字;理解修辞手法;朗读课文且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意境;通过情景教学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绿"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联系创作背景,深入感受诗歌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1.识记重点生字。2.联想与想象文章中"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3.感受作者对"绿"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深入感受诗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一.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2.运用生活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第一次"带来的特有的感受及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品味"第一次"带给自己的感受,丰富细节,并写下来.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朗读,好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说普通话.似乎只要会讲普通话也就等于会朗读了,这种看法显然有些片面.普通话表明说话语音的规范,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只会说普通话还不一定就有好的朗读.语文教学的朗读,需要搞好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表达."感受"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感受"的结果.要"以情定声""以声传情",声音形式应由感受的内容来确定.不摆正二者的关系,是搞不好朗读的.  相似文献   

6.
蔡君 《教育导刊》2005,(4):37-37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基本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2.用"pp"、"p"和"mp"的力度表现歌曲,初步感受力度变化的音乐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页—95页。【课时目标】1.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2.结合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目的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3.培养从"预习"走向"会预习"、从"掌握知识技能"走向"会掌握知识技能"、从"反思"走向"会反思"的元学习能力。4.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感受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培养学习大数  相似文献   

8.
感悟,"感"——感触、感动、感受;"悟"——醒悟、领悟、顿悟.简而言之,感悟即感受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尽管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降低了对作文的要求,将"作文"改为"习作",即练习写作之意.但是,小学生憷头习作的问题仍旧存在.分析起来,学生习作不仅难在客观要求上,更难在主观感受上.如果对事物没有感受或感受不深,也就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没有或很小,当然就无从下笔.  相似文献   

10.
赵贵贤 《河北教育》2007,(12):43-44
1.形声构图,在视听中感受美 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2.
数学样例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探索、发现和逻辑思辨的素材;同时,样例学习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抽象知识的典型应用模式,产生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通过合理补充教材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合理引申教材"情境"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背景;合理设计教材"美育"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合理开发教材"诱错"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辨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目标: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尝试用折线装饰"花瓶"。2.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进一步体验油水分离的刷色乐趣。准备:1.课件:(1)蛋壳破裂的过程;(2)折线的画法。2.调好水粉颜料,准备好刷笔、"花瓶"轮廓图、蜡笔。3.成品画"花瓶"。4.幼儿有过油水分离作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牛独特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深入人心.一时间,"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成了语文教学中最时尚、使用最频繁的语言,课堂上也几乎只留下"阅读--感受--交流"了.放手让学牛去感受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无可厚非,但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辛导作用,有效引导、及时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正>注重感受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性,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形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的主要策略有:朗读、对比、想象、移情等。对阅读教学中"感受"的思考和实践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层的追问,从具体实施策略上进行深入的探寻,使其成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新的增长点。一、对"感受"对象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1.感受语言的韵律。教材中有许多语言,或整齐,或参差,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理念: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并读写结合,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积累优美语言。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感受异域风情。教学重点: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下)"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据此,一位教师制订了这样一组"加大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的发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金色童年"中的《爱动脑筋的帕斯卡》【单元课时安排】10-12课时【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3.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作文训练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在用心、用情、个性化地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选取真实形象,融入个性情感"的方法,表达瞬间感受.针对学生写作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