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鲁迅杂文的独特风貌,鲁迅杂文对于艺术本质的独特体现,以及所谓的“鲁迅笔法”,都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都以后者为深层原因。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是异常清醒、异常自觉的革命家,又是通晓多种艺术形式,具备多方面艺术天才的作家。这种情况,使他审美心理诸要素:——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意志之间产生了复杂微妙的关系,出现了在高层次和整体水平上的相互同化和顺应。杂文创作所表现的鲁迅审美心理,其中心点和基点是理性的深刻和强大。鲁迅的审美心理结构,以理性思考(即“理解”)为根基和导引,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等要素被它有力地改造和渗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文化巨人 ,鲁迅的禀赋、才情丰富多样、非同一般。而相对于其它文体 ,杂文的边缘性正为鲁迅的多重素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正决定和构成了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结构上的复调,在文体风格上是叙述与议论的交织。在体裁归属和笔法上是小说与杂文的相遇。其审美意味上的复调呈现为崇高与滑稽的交织。鲁迅作品的整体,在审美形态上显示了多样性与互补性,这有力地说明了鲁迅创作心理诸要素的发达及其整体功能的良好。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艺术上的巨大成功,除了现实生活赋予作家以深邃的思想和作家的艺术天赋等因素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对前人优良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本文蒙前人和当代学者的启迪,仅就《聊斋志异》对史家部分文体结构的借鉴,谈几点心得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之作,其文学史成就,不仅在于其思想价值体现了叙述主体独特的审美意识;更在于其文本创作,在继承前人叙述传统的基础上,在叙事情节、人物角色、叙述空间的建构上,表现出的独特叙事艺术与小说文体自觉性。在其文本叙事中,叙事内容由模式化故事发展为对情节的审美建构,人物的"行动元"功能设置转为塑造具有自身气质与个性的角色,叙事结构从单纯的线性结构转为塑造角色的立体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广汉作家群新出版散文集《水润三星堆》从创作内容到创作形式、作品的思想到艺术形式做了综合评述;从浓厚的本土气息、注重写实、思想的自由、文体的创新几个方面论述了该文集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10.
早在《诗经》、楚辞的创作时期,就有一定的模拟创作的迹象。两汉时期,在赋的创作中也表现出模拟创作的倾向。魏晋时期,模拟创作的创作风气进一步兴盛,对魏晋时期文体论的发展成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时人进一步关注文体的特征;开始辨析文体的源流;相近文体被区分开来,也出现了按体选文的文集。  相似文献   

11.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12.
随笔这一文体不是先产生于国外,而是先产生于中国。最早使用随笔这一名词并进行随笔写作的是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西方随笔的先驱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中西随笔都强调随手笔录,不拘一格;轻松风趣,幽默诙谐;内涵深厚,寓庄于谐。但情感流露和个性表达又有所不同。中西方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随笔作家和作品,其中生活随笔、文化随笔、科学随笔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名目繁多的散文分类中,生态类散文一直未被从其他类别中剥离出来并给予充分重视。在建立“生态文艺学”呼声高涨和此类散文创作日丰的背景下,提出“生态散文”的概念很有必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生态散文产生的背号;与古代及建国十七年前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区别;并描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生态散文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14.
《文选》的选文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的文体编排引入了古代文体分类意识,既对文体辨析和指导写作具有实用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文选》中所选属杂诗类的《古诗十九首》为据,分析《文选》兼顾传统与新变,又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选文观念。  相似文献   

15.
贾谊的公文体现了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汉初公文的最高成就.从贾谊公文写作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公文写作担负着“经国之大业”的历史重任,它的社会作用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赋所不能比拟的;其二,要使公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公文写作主体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其三,贾谊公文的文学性、议论性只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历史现象,不能据此将其误读为“文学散文”或“政论文”,现代公文不能盲目地模拟其公文的“文学化”手法及其论证手法  相似文献   

16.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规定和应试难度,必然使举子注重从小苦练与应试有关的文体,并用得意之作先期行卷,为进士及第创造条件。唐代举子用于行卷的文体,大致与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相似或相近,因为这样易于得到显人名公和主试官的认同,最终进士及第。尽管尚难绝对排除唐代举子用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在当时被视为驳杂无实的小说体,有悖进士科杂文试的主流文体,一般举子并不用小说体行卷,更不可能由此而致唐人小说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学校以教育质量为生命,锐意革弊创新,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探究。提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有机整合,不但注重写作的数量、质量,还要注重写作速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和写作的悟性技能,娴熟地掌握写作规律,以适应市场竞争对中文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显性互见法是指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标示此事此语已在其他篇述过,可参见该篇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方法。《汉书》在继承《史记》显性互见法运用的基础上,整齐、规范了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加以更为自觉而缜密地运用,体现出作品圆融而严谨的编撰风格,也使该方法的运用走向了成熟和完善,成为后世正史竞相模仿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