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本文通过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上层妇女形象的分析 ,把她们分为弃妇、荡妇、贤妻良母 ,叛逆者四类 ,以反映巴尔扎克忠实于生活 ,猛烈抨击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1987年莫言于《人民文学》上公开发表的中篇小说《欢乐》,曾饱受争议。小说通过着力塑造围绕着主人公齐文栋的两类人物形象,分别是以母亲、鱼翠翠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和以高大同为代表的狂人形象,展现了齐文栋的悲惨命运,揭示出齐文栋走上自杀、寻求欢乐之路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被人们誊为写农村生活“铁笔”“圣手”的赵树理同志,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人民作家。他的成名之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一九四三年,这是毛泽东《在廷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最早的创作成果之一。它以崭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自立于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至今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  相似文献   

4.
在18世纪欧洲社会转型、激变时期,被恩格斯誉为“伟大人物”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于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热潮的冲击下,为推毁封建旧堡垒,开拓时代新天地,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创制了一种新颖别致、独具风采的文学形式——哲理小说。这种极富战斗力的哲理小说,在哲理形象的描  相似文献   

5.
<正>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至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从1968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星形广场》开始,他的作品获得了多个文学大奖,他的才华受到了法国评论界和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与现实的关系。因此,他被认为是"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于1988年的小说《缓刑》,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感丰沛,是  相似文献   

6.
雨果:浪漫主义的领袖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法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小说。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1827年发表历史剧《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提出了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相似文献   

7.
在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巨幅画卷中,一八四一年发表的《于絮尔·弥罗埃》,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资产阶级利欲与野心驱使下的掠夺罪恶的形象史。 《于絮尔·弥罗埃》描写了一七八九年以后,直到一八三七年的半个世纪中,法国外省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当时,取得政权的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中发了财,成了暴发户。这些暴发户沉瀣一气,象巨兽一样,继续向贵族残余势力进逼,对中下层贫苦人民则残酷压榨。与此同时,他们又互相利用、相互倾轧、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甚至不惜对亲朋也偷盗、欺骗、谋财害命。正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外省生活场景,却表现的是热情、盘算、利欲和野心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楚辞》是公元前三世纪继《诗经》后出现的一部划时代的诗集。它标志着我国诗歌的发展已由群众文学步入作家创作的新阶段。《楚辞》的奠基者、被尊为我国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屈原,不仅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使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更以其热爱祖国、关心人民、追求光明、抗击黑暗、坚持真理、顽强不息的精神,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进。《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仅有文字记载的,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就作过《离骚传》,刘向、扬雄作过《天  相似文献   

9.
四十六年前,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的章琨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经过了八个月政治学习后,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法语系继续深造。从那时起,又过了四十年。1990年6月,章琨应法国布格市市长保尔莫安和法国龚巴出版社的邀请,赴法参加布格文化美食节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讲学。与此同时,由他精心翻译而成的中国古典名著《离骚》法译本正式在法国出版。法国人对章琨并不陌生。1984年,由他翻译的《宋词》和《唐宋词选》相继在法国出版,引起了法国读者极大的兴趣。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阿兰佩卢帕特评论说:“过去很多诗词的…  相似文献   

10.
《宠儿》、《丰乳肥臀》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都以塑造母性的伟大形象而备受推崇,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用什么语言书写,感人至深的母爱都在这两部作品中得以最好的抒发。两位母亲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种种关爱凸显了其伟大的形象,爱儿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两位母亲的女性身份也得到了颠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下文简称《归》)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下文简称《冬》)都是歌颂田园风光的美文。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下面从写景、抒情、言志三方面来对这两篇文章的异同作简要的分析。首先 ,这两篇文章都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惬意的田园生活 ,但侧重点不同 ,写法也不一样。《归》侧重于用丰富的细节来描写悠闲、舒适、兴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所写的农村风光及理想的田园生活为想象、虚构之笔。而《冬》则侧重于以写实的笔法运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法国乡村冬天自然景物的美…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文的《改选》是百花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崔道怡发现,发表于时由李清泉主持编政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革新特大号的头条。这是一篇在编辑部里就刮起了旋风的短篇小说,被认为内容尖新独特,最有分量,艺术上也相当出色。小说发表后,在反右斗争中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品被打成毒草,作者也因之获罪,被划成极右,强迫改造22年。1979年小说得到平反,与一批百花小说一起,被收入《重放的鲜花》得到出版。作者以归来的作家的身份复出,活跃在新时期文坛。在新的文学史观念中,《改选》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一道,被赋予了挑战文学规范的意义,更多地被看成因干预生活而坚持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百花文学在文学史地位重新确立之后,不断得到新的阐释,但作为批判现实最有分量的作品,《改选》所受到的关注还是不够。从1957年的政治批判所加给的罪名看,小说所反映的问题应该触击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部位,但是青年作者李国文的艺术思考究竟有哪些超前的地方,需要从作品中细心探询。为了进一步发掘百花文学的思想资源,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课,对《改选》进行了重读。下面是根据该...  相似文献   

13.
王蒙同志曾写过一篇小说名曰《坚硬的稀粥》.这篇小说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发表在《中国作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同年六月又转载于一个著名的文学选刊.此作一发表即引起纷争,并引发一场文墨官司,这里,我想从文学理论角度对此作一些思考,谈些看法.一文学是语言艺术.它和其它艺术区别之一就在于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作为读者与文学形象之间的中介构成了文学形象间接性的特点,这一特点无论对作家的创作还是对读者的欣赏都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14.
<正>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作者简介安妮·埃尔诺,法国女作家。1974年出版首部小说《空衣橱》。1983年出版小说《位置》,并凭此小说获得勒诺多文学奖。2009年出版小说《悠悠岁月》,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年度20部优秀作品”之一。2021年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202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熔铸的不朽诗篇,昭示了光明的理想。为了丰富屈原的伟大形象,这里用翔实的史料,明证屈原遭谗被疏的复杂性,希望当今史学家能根据历史的轨辙,增删《屈原列传》,以求证历史的本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1942年,法国地下“子夜出版社”秘密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说——法国著名作家维尔高尔的《海的沉默》,给予亡国之中的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它以一个细小的事件展示出在武力征服与压制下,在与屈辱相伴的“和平”生活里人们为维护人格独立尊严形成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当这篇抵抗文学杰作在法国悄悄争相传阅时,远离战场的美国也出现了一部与之相呼应的作品,张扬一种不为暴力所摧毁的精神,这就是美国杰出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月落》(一名《月亮下去了》)。它与《海的沉默》,都从“人性”角度审视战争,因而内在意蕴暗合、精神指向同一,…  相似文献   

18.
口语诗人陈衍强的组诗《农村娃儿》发表于《人民文学》2007年第11期,2011年该组诗获首届《百家》文学奖。诗人用‘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以一种看似冷漠实则炽热的情感,关照他热爱的农村、农民,展示处在农村改革拐点的农民的无奈、茫然甚至近乎悲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论《史记》女性形象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它所描写的各类人物形象已有目共睹。作为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史记》所反映的汉代及其以前的社会面貌,当然也包括妇女生活在内。 《史记》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有较完整的,亦有不完整的,甚至是零碎的。但我们可以由此窥见汉代及其以前的妇女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王愿坚同志的新作——短篇小说《足迹》(载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第七期),以炙人的热情、精巧的构思和感人的形象,盛赞了周总理在长征途中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小说的主旨全在于写周总理在那极度艰难的环境中,给人以无穷的前进力量,号召人们“不要停下,继续前进!”但是,小说不是径直落墨在周总理的身上,而是通过山高气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