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包诗"是"文"与"诗"两种不同文体和选文类型的结合体,它将现代白话文与古典诗词进行巧妙的融合。"文包诗"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而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然而"文包诗"却又存在着功利性取向明显、文本品位不高、教与学抉择困惑等病理。"文包诗"的纠偏要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统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走向价值理性,还原"文"的选文经典,归正以"诗"为教学核心。  相似文献   

2.
"文包诗"是"文"与"诗"两种不同文体和选文类型的结合体,它将现代白话文与古典诗词进行巧妙的融合。"文包诗"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而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然而"文包诗"却又存在着功利性取向明显、文本品位不高、教与学抉择困惑等病理。"文包诗"的纠偏要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统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走向价值理性,还原"文"的选文经典,归正以"诗"为教学核心。  相似文献   

3.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编写意图与编写情况,"文"与"诗"的辨析等方面分析"文"为何不能包"诗",指出"文"不能包"诗"的实质,从而明确"文包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把古诗巧妙地融入充满情趣的故事之中。"文包诗"中的诗与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为了让"文包诗"的教学立体而高效,教师可进行"互文和解"的教学探索,扣住情感,突出朗读,让教学"文包诗"的课堂绽放高效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一般是由编者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一个小故事。这类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融"文"和"诗"的语言文字之美于一体,可谓"文诗兼美"。所以,"文包诗"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在教学"文包诗"这种类型的文体时,教师通常会面临着两难抉择:"诗"与"文"孰轻孰重?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的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文"和"诗"对照起来,便于让孩子发现"诗"和"文"的联系,主动在文中寻找与古诗描写相关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通过对古诗情境的具体描述,诗文对照,互相补充,化难为易,层层推进,移情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文"内容的接受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文包诗"这种形式的应用,初衷是值得肯  相似文献   

7.
正"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搭建了小学生学"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学"诗"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教材对"文"的处理字斟句酌.别具匠心,是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俱佳例子。"文包诗".核心虽然是"诗",但"诗""文"相互配合,融为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立足于"文包诗"的文体特点,从三方面阐述了"文包诗"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读懂诗意——悟透诗情——学会方法"的教学思路。特别是第二方面"选‘精’读‘文’,感悟诗的情意"紧扣一个"精"字,从"诗中有"和"诗中无"两个视角解读文本,体现读"文"悟"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素读的视野内,我们可以重构"文包诗"的教学路径:通过提升古诗的陌生化指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加强"文""诗"的互文式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延伸古诗的意义圈时空,培养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素读理念的视野内,我们可以重构"文包诗"的教学路径:可以通过提升古诗的陌生化指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可以加强"文""诗"的互文式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可以延伸古诗的意义圈时空,培养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诗文一体,相映成趣。本文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拟从借文解诗明诗意、品文赏诗悟诗情、读文吟诗入诗境三个方面入手,就"文包诗"这一独特的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诗文并重,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独创,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作为创作基础,把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经过合理的想象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相似文献   

13.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4.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在学校举办的公开教学与研讨中,执教《九寨沟》的教师认为这一课中第3自然段字字珠玑,教学时应该着重处理,取舍是必需的。执教《黄鹤楼送别》的教师认为教"文包诗"有"文"有"诗",两者关系密切,应该"诗""文"对照着教。这两位教师的看法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从上述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独有的文体形式,旨在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辅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并从中掌握和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对于这类文体,很多教师或许疏于研究,认为只要将"文"讲透,"诗"的内容自然不言而喻。其实,对于"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有时候真的不需要教师小心、细致地去讲解,我们完全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所创造出来的情趣或许更加耐人寻味。那么,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  相似文献   

18.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授古诗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比较新颖,许多老师还不识其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包诗",变死记硬背为感情参与,变填鸭式为主动探究,变理解懂得为再生再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素读的视野内,我们可以重构"文包诗"的教学路径:通过提升古诗的陌生化指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加强"文""诗"的互文式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延伸古诗的意义圈时空,培养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意思上考虑,"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先学文,再学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