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中惟一一本聚焦、透视影视文化的著作,陈旭光教授的《文化的踪迹影像的激流》无疑“责任重大”。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经过短暂的抚摸伤痕、反思寻根之后开始了大众化、通俗化的步伐,而这一格局伴随着国内的文化产业化、国际的文化竞争而更趋繁复驳杂。影视文化作为视觉时代来临的表征在我国文化精神的酿造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昆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十卷本,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谭五昌博士精心策划,陈旭光、谢有顺、张光芒、刘复生、敬文东、路文彬、何言宏、夏可君、庄伟杰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锐批评家加盟,昭示着这套文丛出版的意义非同凡响。能被冠上“新锐”二字,本身也表明这十位批评家的不同寻常,“他们思维敏锐、见解独到、学养厚实、眼界过人,是新世纪最可倚重的一支批评队伍,也是新世纪中国文艺事业极为有力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套文丛涉及面较广,对近一二十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创作、文化现象和理论方法等都进行了批评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目前国内最为活跃的一批批评家成果的集体展示,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批评水准和研究高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自然的关系、艺术风格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要准确把握和衡估敬文东教授的新著《用文字抵抗现实》(“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之一,昆仑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我一度犹豫是否要写这篇文字。我称他为教授,估计他也会有所不满。我称他为教授,第一是因为教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他讲课据说不是一般的好,如果他认可这点,估计不满度要降低,好在这只需他和他的学生认可就行了,否则如果按他笔下“摩登学究”的作派,定要写个500页的考释文章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6.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境界在于达到求知的完美,但检讨近二十多年中国教育的思潮变迁,我们不难发现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之间此消彼涨的观念变更。大学教育的工具理性过分张扬,单向度的大学教育观正在淡化着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胡风文艺思想,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新颖独特的理论命题———重视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也是他文学主体论思想的理论性表达和进一步深化,是其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他的一些观点颇富新意,表现出时代性、深刻性和思辨性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创新论”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著名文化观.通过师生问答,张先生具体阐述了这一观点要义,着重回答了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内在契机和源泉问题,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由《易传》“生生日新”学说引申、转化出来的创造精神,应是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精神就是强调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扩大交往和确立同情。大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赫尔巴特学派对“教育性教学”的“狭义的解读”有相似之处。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基本精神对“教育性教学”“思想范围”“观念群”的解释,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内涵,有助于克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窄化理解,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心灵能力”要素的挖掘,从而有助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二次开发。大学专业课教学应按照赫尔巴特教学论精神进行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文化,强化“心灵能力”培育,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丰富性、精神主动性和精神生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天龙八部》的主人公之一乔峰是怎样陷入“两难”的悲剧境地,和这一境地又是怎样体现出他的悲剧精神进行析论,认为研究这一悲剧精神,不但可以体会武学大侠金庸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而且对启迪人生智慧、培养浩然正气、树立社会新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的文艺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的方向与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康庄大道。偏离这条大道,文艺之花就枯萎。《讲话》的基本精神在当前和以后都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否定《讲话》基本原则的“过时论”与“自我表现论”是完全错误的,特别是“自我表现论”实质上是西方“现代主义”灰色文学幽灵在中国的显现,它是一种颓废的没落的文艺思潮,只能把文艺引入歧途。我们必须坚定地沿着《讲话》所指引的方向,深入生活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4.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天龙八部》的主人公之一乔峰是怎样陷入“两难”的悲剧境地,和这一境地又是怎样体现出他的悲剧精神进行析论,认为研究这一悲剧精神,不但可以体会武学大侠金庸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而且对启迪人生智慧、培养浩然正气、树立社会新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酝酿并领导着俄国革命的列宁,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等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如何看待当时正在勃兴的股份制,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列宁《帝国主义论》把股份制判为私有制的新形式,并视之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用以批评伯恩斯坦的“股份制中性论”。七八十年过去了,从中国当前实施“股份制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看,《帝国主义论》完全否定股份制是一大理论失误,相反,伯恩斯坦“股份制中性论”倒含有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的汉字结构及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多个角度阐释了“中国精神”的精髓,以及在灾难时刻,“中国精神”在人们救灾过程中的体现,从而对《中国精神百年回声》一书给予深刻解读。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的汉字结构及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多个角度阐释了“中国精神”的精髓,以及在灾难时刻,“中国精神”在人们救灾过程中的体现,从而对《中国精神百年回声》一书给予深刻解读.  相似文献   

20.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