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传播媒介,早期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 Luhan)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热”媒介(hot medium)和“凉”媒介(coolmedium)。 所谓“热”媒介是指照片、报纸、电影、广播等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把受众某一感觉加以延伸和扩展,很少需要受众的想象填充就可以达到现实图景。所谓“凉”媒介是指电视、象形文字等所含信息较少,需要受众加以填充和想象才能实现向现实图景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2):62-68
文学改编不仅是艺术创作,在文化工业体系中,它还是文化商品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通过多种媒介类型传递内容,并使文学价值增殖。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的生产过程、产品及受众特征,揭示文学改编的工业化生产属性;本文还将文学改编置于文化产业语境中,分析改编产业中文学内容的媒介循环模式和文学经济的延伸与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作为一种启示与思考未来的文类,科幻文学的图书馆想象对现实图书馆应对未来信息管理和知识传播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依托“CSFDB中文科幻数据库”等科幻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或存在相关情节的科幻作品,通过梳理分析其中的图书馆设定,对其展示的新技术、社会新型服务、公共空间环境以及文明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适用于未来图书馆建设的潜在策略。[结果 /结论 ]研究认为,近年科幻文学中的图书馆想象主要围绕技术革命与媒介革新、公共空间与社会服务、信息整合与知识传播、文化遗产与文明保护等面向展开,未来图书馆建设可以创造性地借鉴与转化上述文学推想,重点关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进步。  相似文献   

4.
徐晓霖 《东南传播》2022,(4):113-115
后现代同人文学(阅读体、观影体、论坛体、知乎体、微信体)是一种基于媒介技术发展诞生的新的同人文学类型,它通过展示原作人物参与网络社交的图景,从中编织情节、表达特定的意义。不同于传统同人对小说文体传统的遵从,它们是同人文学自身的创新与反叛,同时反映出同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原作媒介向同人媒介输血的现状,开始出现同人媒介反哺原作媒介的创作形式。后现代赛博同人文学虽然是一种小众的创作实践,但仍对网络文学以及跨媒介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媒介融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理念的拓展。同时,结合一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段的创新。最后,探讨电视纪录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实现更高层次的媒介融合,提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要关注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坚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7.
张蕾 《科技与出版》2021,(9):140-144
数字阅读的兴起带来媒介偏向的新动向,具象性与临场感的感知偏向、场景化与碎片化的空间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偏向共同构筑起数字阅读的现实图景.感知偏向下出版模式的去中心化、空间偏向下的三阶秩序重构以及内容偏向对出版功能的社会化延伸,给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在关注新技术的同时,应善于通过技术和内容的整合来最大化地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持续推进出版流程优化,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赵志洋 《今传媒》2016,(8):117-118
国产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沉寂,在近几年迎来了复苏并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随着创作时代的更迭,纪录片在文本创作上发生了嬗变:受到创作技术、社会文化、观众偏好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逐渐契合市场的需要,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国产纪录片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变革。纪录片文本主要包含的影像文本和文学文本,由于这两者的相辅关系也决定了在嬗变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9.
肖灿 《今传媒》2010,(11):70-71
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文献纪录片已经成为表达中国主流思想的传播样式。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快速变化,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叫好不叫座"、市场日益萎缩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主流化的媒介理想和市场边缘化的现实表征之间矛盾的尴尬处境等问题,文章将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营造中国文献纪录片"思想主流、市场中心"的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0.
张瑶  杨晨 《现代传播》2024,(2):38-45
平台的有声文学作为一种“有声媒介”再兴起,正将原本作为文本内容存在的文学推向再媒介化的未来向度。一方面,有声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媒介传播形态向旧媒介致敬;另一方面,有声文学正把声音从一种载体重新定位为物质中介物,把声音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归还于人。未来,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有声文学再媒介化进程,可能会促成基于声音物质性基础上的全觉感知、基于音频游牧性特征下的现代性听觉空间,以及基于听觉空间易变性特征下的隐喻失效。  相似文献   

11.
渠荏铄 《出版广角》2016,(12):92-94
文学叙事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两部系列纪录片是BBC出品的科普宣传片中具有文学叙事风格的典型代表.追根溯源,现实性、生成性以及虚拟性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成就了这一类文学叙事风格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媒介地理学为媒介传播、文学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生长点。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海派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与上海这一地域环境密切相关。"京海"之争中上海文人以地理集聚的形式为之确立了合法性,上海的报刊媒介则为其发展提供了颇具传播力的现代公共空间,而世界主义的文化理念铸就其文学现代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黄巍 《声屏世界》2014,(12):45-46
<正>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体悟人性与人生以及反映社会与时代变革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我国的纪录片制作在曲折中不断向前推进,制作水平不断提升,播出后的收视率也普遍提高,可以说在制作与播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诸如题材狭窄、创作观念陈旧以及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纪录片今后的发展。中国纪录片现状问题探析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纪录片存在很多不足,如在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视野不够广阔,不能满足当前许多国际  相似文献   

15.
吴雷 《东南传播》2014,(10):65-67
本文主要从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芬兰的大众媒介如何在构建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发挥作用及影响。通过对芬兰学术界以及主流媒体机构对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尝试的案例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对我国当前媒介生态中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卞琳琳 《今传媒》2023,(1):18-21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得乡村社会图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呈现在外界面前,乡村社会内部也开始快速适应并积极尝试融入当下的媒介化社会,尤其是在各类乡村短视频的镜头中,乡村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美食或家常美食、地理风貌以及民风民俗被充分展现,但是,通过乡村短视频的呈现建构,乡村社会生活图景也呈现出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短视频的内容类型,探讨了乡村短视频的关注图景与内容偏向,以帮助人们正确认知乡村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图景,实现身份认同与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洁 《新闻世界》2013,(11):190-192
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印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的累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而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验。纪录片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因此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纪录片所呈现的状态也不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本文在梳理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影响为切入点,谈一谈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充分考虑到当前传媒领域思想观点量多而驳杂,速度不及深度,分析问题浅尝辄止、把握事物视域狭窄等问题,蔡骐教授和蔡雯教授在对中国媒介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考察之后,用其精心积累的现实例证融合自身深厚、纯熟的理论底蕴,架构起了《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一书的整体框架。在该书中,作者以“媒介竞争”和“媒介文化”两大热点课题为研究对象,在论述中向人们呈现了以文化环境为依托,以市场竞争为动力的精彩纷呈的媒介生态圈的历历图景。  相似文献   

19.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茹燕玲 《新闻爱好者》2011,(12):157-158
如今大众媒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大众媒介对文学的种种冲击,有人悲叹。有人雀跃。悲叹者认为,大众媒介营造的是具有巨大震撼力的视觉文化.当人们习惯于平面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视觉享受后.就不会再去阅读深度的、个性的、精英的文学了,大众媒介宣告了文学的终结;而雀跃者则认为,大众媒介的技术优势、受众优势,为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给文学嫁接了长空搏击的翅膀。笔者持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