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寻珍归宝     
《兰台世界》2012,(16):50-51,53
"瑶族盘王节"书册及纪录片入藏贺州市档案馆近日,贺州市文联将广西贺州民族研究会出品的《瑶族盘王节》、瑶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出品的《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书册及纪录片影碟送到贺州市档案馆,无偿让档案馆作为馆藏保存。作为瑶族人民纪念始祖盘王的传统节日,瑶族盘王节于2006年5  相似文献   

2.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宇倩 《视听》2023,(4):50-53
《雄狮少年》摆脱了国产动画电影中占主要位置的“神话母题”,从民俗仪式活动“舞狮”切入,展现广州农村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来看,“舞狮”作为仪式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即指向现实中孤胆漂泊却励志奋斗的青年群体。“舞狮”这一仪式在电影中实现了叙事再生产,完成了夸张浪漫与东方写意相结合的影像建构。电影中“舞狮”仪式与受众主体的呼应,构成了自强不息、逆袭追梦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4.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少数民族,笔者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洞波瑶族乡洞波村的蓝靛瑶的"度戒"仪式为对象,阐释蓝靛瑶的"度戒"仪式具有教育、成年礼和宗教规范的功能,是蓝靛瑶瑶族年轻人必须跨越的阈限。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相 《东南传播》2023,(7):30-33
从中间性的视角出发,乡村仪式这一文化行动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基于S省Z村的参与式观察,发现乡村仪式包含了作为沟通行动的中介和作为符号表征的场域两个维度。在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媒介的乡村仪式呈现出空间聚合重组、传递观念凸显和现代功能调试的特点,并发挥着三个作用,分别是:信息传递稳定乡村秩序、文化惯习凝结社会知识、仪式传承建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后疫情时代为恢复经济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原本消失的地摊小贩重生于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地摊也在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热词之后,进入到仪式传播的语境,本文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对文化场域中"地摊经济"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地摊经济"通过互动仪式满足了网友的情绪宣泄的同时,实现了积聚情感能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德团 《新闻世界》2008,(11):56-57
媒介仪式通过呈现出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邀请观众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全国哀悼日CCTV通过电视直播呈现的媒介仪式,唤起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的多元被同质化为“一体”,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单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仪式档案界定、民族仪式档案案例建构、民族仪式档案管理机制和相关思考四方面对民族仪式档案进行解读,最终给民族仪式赋予了民族档案的身份—民族仪式档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仪式的角度解读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是如何被“神话化”,如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其中“果粉”们的狂热可以让他们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新产品,而每一次的排队渐变为一种仪式。媒体对于乔布斯逝世的海量报道更是让传播显示了仪式的隐含意义,受众在这场传播仪式中确认着、接受着并塑造着苹果的神话。无论是“果粉”们主动参与的仪式,...  相似文献   

14.
刘伟兵 《文化遗产》2023,(1):120-126
由于现代社会仪式体系尚未自觉建构完成,当前社会仪式感的风靡都是人们自发地对仪式感功能追寻的结果。仪式感是一种广义的仪式类型,表现为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仪式感既是仪式化的行为也是仪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视域出发,仪式感的内涵表现为叙事方式、感性对象性活动、重复程序、象征符号系统、美学逻辑五个维度。这一整体性把握,明确了仪式感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实践方式,更是一种确定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6.
黄蝶 《新闻世界》2013,(2):70-71
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为基础,探讨仪式观视野下公益广告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8)
仪式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仪式功能多维度地体现在社会整合、体现象征性、文化传承和文化展演等方面。广告是一种仪式,广告传播是一个与消费者共享意义和对现实仪式性建构的过程,重新认识广告的仪式性本质并凸显广告的仪式功能,既是对广告本源的回归,也是实现广告传播目标、提升广告传播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式、丰富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反而对简化了不少程序的传统春节仪式造成进一步破坏。从仪式功能的层面看,春晚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容易使晚会成为一种"观后即弃"的消费品,并解构了春节仪式的传统。本文以春晚为切入点,探究春节仪式的现代化转型,对重塑礼仪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陈瑜 《档案管理》2021,(2):58-58,60
民族仪式档案是将民族仪式用一定载体固化下来形成的原始记录,在地方遗产语境中,它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最真实的知识场域。档案系统参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主体性是20世纪档案实践的一个突出标志,因此,民族仪式档案的管理保护具有文化承载的价值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