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简单性思维: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常常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取向、策略及其效果。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存在着一种简单性思维方式,对改革的方向和秩序产生着不良的影响。课程改革者必须超越简单性思维,辩证地看待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关系,直面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况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简单思维存在其中。其表象主要有三:一是教学设计技术化。二是教学生成预设化。三是整合实践形式化。整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我们研究问题的立场与视角,是制约整合研究水平的“思想源泉”。因此,从思维层面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改进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整合的走向。从根本上推动整合研究的发展,对于深入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思维方式对学校课程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思维方式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 ,是影响学校课程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现代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 ,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现代价值观念 ,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条件。学校课程理论对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关注不足 ,课程实践更是忽视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 ,这一问题已制约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现代人才的培养。重视现代思维方式对学校课程的作用 ,已成为学校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关系思维的意义,指出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被应用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为消解课程价值观面临的困境,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分析了以关系性课程价值观为课程价值的核心,对主体给予人性关怀,形成对课程价值的正确理解是消解课程价值观矛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课程评价性思维能够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提升课程实践的品质与理性;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主与自由。教师评价性思维的习得在学理上遵循认知—反思—批判—对话—建构的发展路径,在现实条件分析上,则要扩展教师课程评价的视域,为教师进行课程评价赋权增能,营造和谐共享的课程评价文化与气氛。唯有如此,课程评价才能内化为教师课程实践的思维方式,成就教师的课程评价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求异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性。针对JSP课程学生学习存在学习效率低和处理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注重求异思维培养的JSP课程教学方法。该方法摒弃先前的教学模式,改革JSP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基础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加深理解、打牢根基,并鼓励学生开启创造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培养方式的运用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课程的学科分离根源于实体式思维,实体思维中的课程有着孤立、预定、封闭和确定的特点,这种课程背离教育的真谛,扼杀教育的活力。过程思维中的课程则克服了实体思维中课程的弊端,具有一体性和关联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创造性和生活性的特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与过程思维的课程观不谋而合,我们只有将对课程的思考从实体思维状态转变到过程思维状态,才能推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课程的学科分离根源于实体式思维,实体思维中的课程有着孤立、预定、封闭和确定的特点,这种课程背离教育的真谛,扼杀教育的活力。过程思维中的课程则克服了实体思维中课程的弊端,具有一体性和关联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创造性和生活性的特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与过程思维的课程观不谋而合,我们只有将对课程的思考从实体思维状态转变到过程思维状态,才能推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课程角色虽历经多次调整,但总体发展趋势是从“防范”走向“赋权”。“防范”的代表形式是“防教师”课程,它体现了一种工业化思维;“赋权”的代表形式是教师即课程,它体现了一种生成性思维。两种代表理论虽然各具特色,却均有陷入某种“极端”现象的风险。所以,根据复杂性思维的理解,合理的教师课程角色应具有主体性、依赖性、全息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其鲜明的反本质主义旨趣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成性思维,掀起了课程论探究领域学术范式的革命。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为逻辑起点运行了几千年的学校课程,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批判与否定,学校课程的品质、使命、运行机制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徐恩芹 《中学教育》2020,17(2):88-95,106
分析国外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项目及其实施特征可以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借鉴.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引领,使学生既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也发展思维能力.马扎诺整合学科内容的思维教学、安迪和西尔等人基于融合的认知加速项目以及麦吉尼斯和斯瓦茨的融入式思维教学等典型项目的实施过程显示:融合课程的思维教学离不开合适的问题或任务,在学习方式上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强调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科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但是,如何设计相应的问题或任务,如何设计合理的支架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如何充分应用新技术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讨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是丰富当前课程理论、推动课程改革实践向纵深发展的紧迫议题。过程哲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维与视角。“过程”视野中的课程改革应该突出课程的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克服教学评价中“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建构综合的评价机制,学校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自行设定课程。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重要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式启动于20世纪末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现已进入了实验阶段。它预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广阔前景,也标志着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教育质量进入了新阶段。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休的学校,将面临一场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深刻变革。伴之而行的是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带领学生冲击旧的思维模式,代之以创造性思维,则是把学生引进新课程的重要之举。  相似文献   

17.
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改革是人们对课程进行的根本性改造,与一般的、具体的课程改进相比,综合性更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它往往涉及有关课程的价值观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或方向性调整。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是人们通过学校课程的不断改变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线性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和改进。对课程改革的评价可以考虑课程改革的适切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目前对项目课程或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评价,大多还没有摆脱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说是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对于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引入课程思维,以具体专业为试验点,旨在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