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理论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的学者、同志,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有关经典论著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所作的发挥性的解说或论述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地位的表述,却往往是不科学的。长期以来,我国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材甚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辞书,几乎一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理想最完善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最终归宿。以下摘举数例:“社会主义一旦建立以后,必然还要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之下,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终向着人类最高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在其社会实践观和社会生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社会生成论、社会存在论、社会认识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矛盾论、社会运动发展论、社会历史规律论、社会发展趋势论、社会历史多样性和选择性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理论所构成。实践不仅确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还确定了社会的存在和演变的方式,并把自发起作用的规律演变为为人认识和利用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决定历史具体进程的所谓“历史合力”,亦即各种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正是生产性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未来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同样还是由未来生产性社会实践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党员干部学习历史科学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懂得历代兴亡得失的科学道理;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现 状及发展前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4.
知识点击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心理学是心理学最古老的历史形态之一。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就寄生在哲学之中,是哲学的一个探索领域。哲学的心理学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式是思辨和猜测。正是通过思辨和猜测。哲学的心理学探索了人类心理行为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当心理学成为科学门类之后,哲学的心理学在哲学研究中成为心灵哲学的研究。但是,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则仍然在考察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对象、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前提或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本质.在理论层面,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性,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世界历史的资本本性.在实践层面,指认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的世界历史的现实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将共产主义运动定位于人类解放的高度,才真正构成对资本的世界历史的实践批判;经由共产主义运动生成的世界历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一切成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导,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整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以及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找准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高校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哲学中一直关注个人的发展。本文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观察个人的发展,力图说明个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一致,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近代哲学的历史观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创造性的理论自觉,是以探索历史本体为己任的理论.但近代的历史哲学是思辨的,它先验地构思出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抽象的历史观念.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观念由历史本体论向历史认识论的转变,只是历史观念表现形式的改变,历史的本体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则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哲学基础之上,并为社会哲学提供理论指导,它实现了历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玲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5):161-162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设置不能充分体现理论的完整性。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始终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思想政治专业课来讲,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经历过几次修改。从目前课程设置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内容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史、思想政治教育论、国际政治关系等,却明显缺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课,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不能充分体现理论的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由三个部分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是核心内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行动指南。虽然科学社会主义个别理论不适应目前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但并不等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全部过时了,否则我们今天的努力和奋斗又作何解释呢?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我国今天所从事的事业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奋斗目标仍然是共产主义,我们的高校仍然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就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要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追求最美好的社会形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先达社会是个有机体,是多种因素的辩证统一。它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来直接推动生产的发展,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提高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近年有关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研究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再认识,进而根据人类社会生成(发展)规律对既有庞杂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与"四小社会形态"的构想,最后得到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会形态,是由封闭的社会形态(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向开放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7.16”讲话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第一,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社会科学为自然…  相似文献   

16.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现代社会批判的结论性主张。马克思最初创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向自己的本性复归的历史活动,是一个真正的“否定之否定”。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局限于人本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过度强烈的理想倾向反而削弱了理论本身对于历史当事人的影响和征服。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大自然的意图。他通过这个核心概念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根本问题,并进一步考察人类如何从自然状态到法治社会,再到世界公民社会,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一概念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是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但是它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催化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环境建设中政治环境居于核心地位,经济环境是基础,文化环境是重要条件,制度环境、体制环境和机制环境为其提供保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大环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批判精神是最充满活力、最具真理性的精神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任务变得越来越宏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才能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曲解,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