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熹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作品的焦点 ,使他在《诗经》、《楚辞》及许多前代诗人的研究和品评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对中国古典诗学中诸如“缘情”、“言志”、“六义”等核心观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一方面,他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要求诗应反映"忠君爱国"、"亲故戚忻";另一方面,他标举兴会,强调"入神"为诗的最高境界,要求诗要像"日月常新",这显然是受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于诗歌所具有的济世化人等方面的价值和功用的实现;道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对诗人审美体验的深化和诗的审美境界的开拓;二者相互作用,内外协调,相互补充.这在许印芳诗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兴”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独特范畴,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诗人诗论家的深情关注,是因为它积贮着深邃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鲜明的诗学内蕴。前者的文化内核是对“同”的庄严追求与热烈共享,它既与原始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密不可分,又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集体心理体验;后者则呈现出极具民族魅力的审美思维范式,主要折射为直觉思维、心物交融和兴在象外的审美追求,它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的内在范型,与西方的审美思维范式差异显著,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诗学观包罗万象,体系完备.论文从书中潜隐的诗学观“峙如其人”入手,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诗人之“真”和“自然”之境的追求,以及作为主要载体的咏物题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末云南有较为丰富的诗话著作,这些著作有着自身的理论特色与价值,也有较多集中讨论的诗学范畴。清末云南诗论家对诗的根源之“气”、诗与表达对象的关系之“自然性情”与“真”、诗的道德轨范之“温柔敦厚”与“和雅”、诗的技术之“法”等几个核心范畴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表现出清末云南诗学的发展是以吸收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为路径的。同时,作为区域性诗学,清末云南诗学的这些重要范畴表明它以自身的地理属性和环境属性为依据追求纯真的审美风尚,有较大的包容性与丰富性,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进行了拓展式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海子与他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学,反思两位有着巨大文化背景差异的浪漫主义诗人理解“自由”的差别。海子虽然将荷尔德林引为精神上的同道和知己,却没能注意到,在荷尔德林那里,诗歌精神除了象征自然神性的“元素”之外,还有为自然立法的“节奏”,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最高诗学法则。本文试图由此揭示浪漫主义先驱荷尔德林鲜为人知的一面,即:他对于诗人追求亲近神灵的愿望保持审慎,认为诗人应当学习与自身(的欲望)相区分。这正是海子的诗学精神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9.
"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与作为西方文化精神表征的和谐美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中和美是中国艺术家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和美的追求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宇宙生命的广大和谐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神韵,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认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诉之于心灵的精神产物。其在内容上,客观美的精粹集中与人的精神境界经过高度意匠加工,成为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神韵"。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画"缘物寄情"的这种超越生命的意境也正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12.
“自然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概述历代诗论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自然说”的状况,指出:中国古代的诗论家都十分重视自然的问题,认为自然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风格特征,但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其间也有一个技巧锤炼的过程,自然和技巧并不相矛盾,许多优秀诗人、诗论家也看到了并重视技巧与自然天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自然说是我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以其情感的真实、形象意象的真实性、形象色彩感的平易浅淡和语言的平易浅淡等方面构成本身独特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在结合作家的创作体验所作的形象描述的基础上对自然说的两个主要特征:真实性、语淡意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意欲突破80余年来王国维艺术范畴研究之陈说,确认王国维用中西“化合”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民族艺美学之话语形式,建立起以“自然”为核心,以自然-境界-悲剧为三大主干范畴的艺术范畴系统。在这一的构建和诠释中,王国维于古代学之心学传统和近代西方美学之唯心新学均批判地吸收,并将二融化一炉,完成了对明清情论的科学化总结暨近代化重建。  相似文献   

16.
昆曲具有着古典戏剧文学的最高品位、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古典戏剧表演的完美体系。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的“雅文化”,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  相似文献   

17.
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主要体现在《新原人》中,是冯先生在抗战时期为排解民族危亡的困扰,激励人们奋勇进取而作的思考。其学说基于纯粹哲学和美学思考之上,有着将天人浑然一体和古今溶于一筹的整体思维特征,而其本质就是人生智慧。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源自于南阳古老的讲智慧、注重人生事业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冯先生自身的人生实践,正是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践行。  相似文献   

18.
当性别诗学中使用“性别“一词时,应自然链接到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不然,会有切割各个术语的确定概念之嫌。性别诗学从“性别“视野考察文学中潜伏的性别审美形态,它已不是单一的自然性别,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性别,而是一个咬合了汉语语境中三类“性别“意蕴的、性别诗学概念系统机制中的术语。为了避免把“性别“概念复杂化或狭隘化,性别诗学强调:在“性别诗学“概念系统机制的共生作用下,美学领域滋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诗学生成意义上的“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