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幕视频是以核心信源为基础,受众评论为增长信息的一种传播模式。网站最初的受众定位为动漫爱好者,后来随着其受众群体的扩大,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弹幕视频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式,凝聚和放大了网络中的吐槽功能,并带有狂欢式的感官体验和情绪发泄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弹幕视频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弹幕是网络技术与媒介进步的产物,它精准地把握受众的心理,成为当下最火爆的传播方式。弹幕实质上是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评论方式,具有高度互动性、高度即时性、高度风格化的特点。从文化阐释的角度,弹幕又是青年亚文化和群体狂欢的产物,成为文艺评论新形态的构成之一。弹幕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弊端和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与矫正。  相似文献   

3.
媒介迁移引发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调整,并深刻影响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和方式.作为与新媒体共同成长的青年群体,他们在碎片化、视频化、移动化的媒介环境下养成了特殊的信息获取习惯,并构建出电竞、二次元、弹幕等亚文化景观.与此同时,依托传统媒体阵营的主流媒体在青年传播格局中不断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报》从媒体站位、传播内容、工作机制着手,重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求,实践全媒体精品战略,打造新时代青年服务平台,更好地提升主流媒体在青年读者中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视频播放模式,弹幕视频在中国互联网已经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广泛关注。而弹幕文化少有人加以深究其背后的意义生产机制以及文化现象。弹幕是怎么激发网友的快感?弹幕是怎么生产意义的?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梳理当今的影视文化以及观众的接受反应。本文以传播学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撑来探讨弹幕的意义生产,从而分析弹幕给受众带来的影响。随着诸如Ac Fun(A站)、哔哩哔哩(B站)等弹幕网站的势力不断壮大,热衷于弹幕的中国网民已从早先的"御宅族"逐渐扩展到了其他的青年网络群体。至此,弹幕视频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一种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在线视频点播网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上来看,弹幕视频开始呈现出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图景。本文将从"弹幕是什么?"、"弹幕的意义生产"、"弹幕的快感生产"三方面来着手分析弹幕。本文认为,弹幕视频的出现是一种后现代的狂欢,是受众对于传统霸权的反抗以及解构。弹幕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未来的媒介格局。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是个系统的问题,就电视媒体而言,公信力的提升涉及到电视传播活动的方方面面。由于"媒体公信力是一种传播过程的产物,更多的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①,在新闻传播中,传受互动的运用增强了电视媒体与其观众的关系,对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带来影响。电视新闻互动,从受众的角度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传者提问——受众回答——传者回馈"三个环节;从传者可操作性的角度看,大体可以分为"设置话题内容——设定互动形式——控制回馈言论"三个方面。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弹幕"俨然成为了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ACG视频网站平台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青年亚文化后,又将"弹幕之火"燃烧到电视媒介的平台上。但是电视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个弹幕文化的生产引擎,仍值得存疑。本文从网络视频弹幕的文化内聚力谈起,分析了视频弹幕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分别对应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媒介特点,浅析了弹幕文化在电视媒介上寻求落脚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日本动画的弹幕评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幕视频网站是以动画受众为主要群体的社交平台。根据准社会交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受众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弹幕评论进行分析,以个案的形式来讨论日本动画对受众的影响及受众对动画角色的准社会交往表达。发现在"英雄—反派"为故事叙述结构下的日本动画片中,受众对不同类型角色的态度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弹幕长度会因角色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态度倾向越积极弹幕评论长度越长,准社会表达类型与弹幕评论长度显著相关。本研究不仅对即时状态下的准社会交往测量进行了尝试,同时也为准社会交往及准社会关系的线性发展观点提供了佐证。除此之外,本研究尝试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讨论了受众互动对受众表达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弹幕文化能跨时空的将观众结合在一起,提供更加自由的虚拟互动和二次创作的文化空间。各个媒体利用其优势突破本身局限性达到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本文从融媒体视域下受众对弹幕文化的需求进行解读,分析融媒体中弹幕文化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方式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晓星 《今传媒》2011,19(3):102-103
要提高、优化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要建立互动传播的新媒体理念。由"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并借助现代网络互动传播技术,寻找互动传播方式,使公交移动电视向纵深发展,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其完全交互式的新型媒体服务器。借助网络平台,树立互动传播观念,加强互动手段,在节目制作互动中提升公交受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交受众群体扩大,忠诚度提高,传播内容最大接受,栏目质量提高,形成品牌效益,最大优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弹幕因其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评论形式,成为备受青年群体青睐的动态交流媒介,对探讨青年群体弹幕行为的内在动机、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B站影视作品《上海堡垒》的弹幕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汇谈、三角互证和编码分析,总结出弹幕行为包括消费内容、自我表达、社会互动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青年群体的弹幕观影,在行为动机上表现为纯粹地追求快乐,在心理诉求上表现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价值期待上表现为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弹幕是一种新的互动性话语体系,其伴随着视频传播的过程展现了极强的仪式感.弹幕是如何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创新传播方式的,又是如何创造互动仪式感来构建集体观念的,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B站1986年版《西游记》弹幕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分类、强度分析和情境互动分析,研究发现其内容主题集中,刷屏强较大,互动情节关联化;在此基础上借用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来分析弹幕作为新的话语体系所具有的创新之处和新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结合分析经典影视弹幕,以期为弹幕文本和话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场景建构视角分析了网络仙侠剧通过空间与情节对内部场景进行塑造,与受众建立起紧密的情感链接;受众参与弹幕互动、社交媒体话题讨论,链接出多元的延伸场景。在传播过程中,辩证看待“爽感”机制的设置与受众的个体表达基因,才能引导网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梅  何炬  冯宇乐 《新闻界》2014,(2):37-40
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认为,存在一部分不具备信息传播特质的传播,传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即给人带来快乐。这一类型的传播特质充分体现在了弹幕视频上,作为一种网络视频播放方式,弹幕的功能并不在于高效地传递信息,而是通过一种"即时反馈"的传播形式,为用户构成共享的观看经验。本文通过焦点小组法,发现用户对弹幕的使用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自主性,而用户的弹幕使用行为也预示着新的网络互动形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如今凭借单一屏幕进行营销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采用产品、品牌"内容化"、跨屏传播"乘法化",口碑营销"系统化"、品牌认知"互动化",企业品牌才能在生态式传播环境中生存并壮大。在同质化产品严重过剩、受众触媒碎片化时代,靠在强势媒体上重复一句响亮的广告语的品牌再也飞不起来了,必须把产品结合品牌精神和理念,以能够植入受众心智的多种方式、多种媒体有效组合才能打动消费者,并带动市场销售,如何跨屏传播的问题也由此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弹幕网站信息传播模式分析及利用——以BILIBILI网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碧滢 《兰台世界》2016,(14):83-84
在新媒体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直播、微信公众号、大数据分析台等多种新型传媒传播模式接踵而至,对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对于特定受众的传播模式,弹幕网站一定是首屈一指,以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为例分析弹幕网站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翼  李琼琳 《青年记者》2016,(27):34-35
以弹幕平台作为网络互动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会使受众态度产生变化吗?本文选择1998年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为研究对象,选取活跃于弹幕社区并且具有二次观看《还珠格格》视频经验的网友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荧屏互动对受众理解角色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弹幕近两年发展迅猛,从最初的A站、B站发展到主流视频网站,并进入了电影、电视、户外广告、移动终端等领域.相对于传统视频网站的评论,弹幕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受众可边看边评,评论无延时地直接显示在视频画面上,正在看该视频的所有受众都能同时看到并回应,相当于即时通信与视频观看相结合,营造出虚拟的群体观影氛围,打破时空阻碍,大大提高了互动的热度.弹幕从屏幕右侧进入,飘到左侧退出,一闪即逝,不拘泥语法句式和意义的完整性,使得受众发言轻松随意,像日常观影时的闲聊.因此,弹幕言论普遍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娱乐性,以吐槽、调侃内容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弹幕传播延伸至传统电视领域,呈现出了全新的传播特点和收视景象。本文站在传统电视的角度,挖掘了弹幕传播进入电视节目后的特点和互动模式变化,探讨了弹幕传播给传统电视互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并分析了弹幕传播在电视中运用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的弹幕逐渐出现在大众范围的传播环境之中。弹幕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也证明了网络世界受众共享行为的一种可能性。基于此,提出新媒体时代弹幕文化对新闻传播的意义分析,具体表现在增强新闻传播评论的直观性,实现交互性的新闻媒体传播叙事,增强受众的娱乐性以及有利于公共话语平台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