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2.
我当新闻记者20余年,一个重要体会就是记者要在采写独家新闻上下功夫。 练就“慧眼”,识别独家新闻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一篇稿件好不好,首先要看题材的新闻价值,其次才看作者写得如何。如果所选题材重大,称得  相似文献   

3.
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里写出几篇有重大影响的稿件。当记者10多年,我先后采写了数十篇调研稿件,其中也不乏得到好评之作。可是,在努力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 1993年6月,新华社国内部二编室组织了一次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题调查。在此期间,新华社领导把参加这次调研的6个分社的记者找到北京,亲自听汇报、议观点、出题目。经过记者、编辑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6组近10万字的系统调查。作为这组重点调研的参与者之一(我分工采写《苏、锡、常以公有制为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查》一组三篇),除了调研本身的成果外,我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对如何搞好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调研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我把它归结为“三得”。  相似文献   

4.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5.
2007年,我全年在军报刊稿188篇,在军报记者队伍中名列前茅。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数字,我感到有些意外。仔细数了数,去年仅采写“两会”、“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演、党的十七大三次重大活动的报道,刊稿数就过百篇,采写军委首长活动、下部队调研稿件45篇,而反映部队工作的报道仅10多篇。这  相似文献   

6.
业余通讯员如果像记者或专职通讯干事那样,经常跳越“门坎”去采写新闻,往往会脱离领导,脱离群众,出力不讨好。我每年所发的稿件,有百分之八十的是反映农行本身的好人好事的。如1990年,春节刚过,行长召开了所社主任会议、布置支持春耕生产的任务。会后,我便写了一篇《上蔡县农业银行及早动手扶持春耕生产》的稿件。分别被河南电台、河南农金报等4家报台采用,行长看了十分高兴。因为把行的工作活动,写成稿件反映出去,提高了农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7.
“各位同仁你们好,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本报二版拟定本周至年底开办《解难送暖到边关》专栏。稿件为现场见闻、一事一报,1200字左右,配照片,请各位抓紧采写。”去年11月3日,军报军事部后勤组组长刘明学给我发的一则短信,使我这个到报社工作刚刚半年的新记者很是激动,我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近3个月时间里,我采写的一批稿件,经过编辑部同志的指导和精心打磨,先后有8篇见报,其中有4篇刊发在二版头条位置,有2篇被报社评为好稿。  相似文献   

8.
激情与状态掐指一算,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了。这些年里,我也采写过一些典型单位和个人,但说句心里话,像采写张子祥这样激动和亢奋,我还是第一遭。1月14日,我对张子祥进行补充采访之后,在返回沈阳的火车上,记下了这样一篇日记: 卧不安寝、食不甘味、心跳加速。这是我采访张子祥之后的“反应”。采访越精细、思考越深入,这种反应也越加强烈。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四月份以来,我一共写过三篇批评性稿件:“中共盖平县花园坨乡总支委员会拒绝老人入党是不对的”,“盖平县部分农业社秋收作业质量粗糙,损失粮棉现象惊人”,“新华社记者评述盖平县秋收作业质量粗糙的原因”。另外还给当地报纸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要强迫社员过度劳动”。现在谈谈采写以上几篇批评性稿件的  相似文献   

10.
6月11日,新华日报A2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油菜籽丰收、农民惜售引出的思考——该怎样判断市场行情》一稿。在这篇稿件后面,还有一个“三改主题”的故事——采写这篇稿件时,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才能不断地升华。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12.
身在基层也不能“飘”。这是我当通讯员以来的一条体会。开始,我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连队报道员,不存在什么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采访像蜻蜒点水,飘来飘去,结果生动的事迹采访不到,半年多写稿70余篇,仅被采用4篇。后来我认真分析了这段时间的采写工作,认识到了稿件没有被采用的原  相似文献   

13.
从1979年至今,我利用业余时间共采写新闻稿件200余篇,有160余篇被市以上报刊采用,其余被县广播站及县办报纸采用.其中,《伏牛山之巔——老君山》还被河南科技报1982年评为优秀稿。由于我坚持采写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爱好者协会”工作多年,培养了一批土记者,栾川县委、县政府1990年命名我为“精神文明积极分子”,发了荣誉证书。1981年我下潭头乡搞农业区划调查,在汤营村吃饭  相似文献   

14.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肢残人,先天性左手左脚残疾,行动不 便,我爱人也是一位肢残人,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和我差不了多少,平时,我把家里买菜、扫地、擦窗等活全包了下来。我热爱新闻事业,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在当“业余记者”的20年时间里,我写了1200多篇稿件,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写残疾人的,有人戏称我成了写残疾人的“专业户”。 从我爱人写起 记得我第一次采写残疾人报道是从我爱人开始的。我爱人因小儿麻痹症致使双腿残疾。1965年,她初中毕业,因残疾高中不能考,招工单位也不要。这时,母校的老校长念她是位出色的学生团干…  相似文献   

16.
去年初,我到一汽进行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的调研,采写的《一汽一位“模范干部”妻子来信发人深省》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稍后,我带领年轻记者再次到一汽开展围有企业党建问题的调研,合作采写的《一位德国专家三度申请入党震动一汽员工》再度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并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回顾这两篇稿件的采写过程,引发了我对新闻调研创新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三年中.我利用工作之余采写了大量法制新闻稿件,多次受到省、市、县司法行政机关的表彰。 而促使我拿起手中之笔的, 是三年前一个弱者的不幸遭遇…… 1999年4月9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早8:00,我像往日一样早早来到律师事务所。打扫完卫生.我和另两位同事随手翻阅着刚刚送来的《中国律师报》。忽然,4月5日报纸上一篇名为《谁来当姚成方的律师?》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该文报道了卢氏县某乡弱智人、特困户姚成方 因“户口官司”上访多年未果,记者通过报纸向社会呼吁;谁来当姚成方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