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景 《新闻实践》2011,(8):42-44
隐性采访不是新话题,但由于这种特殊新闻采访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还是集中在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如何合理地隐性采访上。本文旨在运用社会表演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社会表演学脱胎于戏剧学和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黄中朝 《新闻前哨》2005,(11):11-12
本人当了多年记者,走南闯北,也见识过不少人。但不久前采访中遇到的两件事。让人久久难以释怀。一次是记者参加某企业的庆典活动,午间吃饭,总经理来敬酒,同桌人向企业老总介绍了身边一位中央某新闻单位记者,没想到总经理突然冒出一句:“中央新闻媒体,我想请教你,你们  相似文献   

3.
镜头一、老总不“当家” 往年订货会的第一天,出版社社长大都会在自己的展位上“督阵”,所以记者们都很容易采访到各社的老总。但这次会上,采访这些老总,成了记者们难以完成的任务。原因是,老总们都去参观同行的展位去了。几家社的发行业务人员反映,社领导并没有看重自己社订货的码洋数,反而叫他们多了解些兄弟社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去年12月10日刊发了《国内零售企业不可妄自菲薄》的报道。该报记者针对入世后不少企业经营者的恐惧心理,采访了南京多家零售企业的老总。老总们以其亲身经历证明:国内企业切不可妄自菲薄,我们会更强壮! 报道列举了一些零售企业在外企先进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拓进取,使企业逐步做强做大的典型事例。南京“新百”销售规模、效益去年均居全国百货同行独立门店之首;“苏宁”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电器经销商,300余个连锁网点遍及全国;创办仅5年的苏果超市跻身全国连锁百强的前6…  相似文献   

6.
王晓辉 《新闻天地》2010,(11):I0024-I0024
他是一名地道的农家之子,被老百姓选为人大代表 他是多家企业老总,却又是行业的专家里手 他已年过不惑之年,却依然不停追求人生价值,梦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我是摄影记者,以前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联合采访,而且采访团里的老总和高级记者很多。因此临行前,我给自己定下两条,一是多学习;二是多吃苦。3月12日,我们要赶往火灾现场。我感到自己经验不多,生怕漏掉珍贵的镜头,于是便和电视台的同行一道商量,互相取长补短,如有不到之处,大家相互提个醒。  相似文献   

8.
电话里和一位老总聊2004年的出版统计:比2003年出书品种增加,定价增加,库存增加;印数减少,销售册数减少,出版单位减少。说“三高三低”,除出版单位减少外,其余都是连续几年的走向,不是好事。老总说,“还有‘一高’奖金越来越高。”接着收到仿子同志他刚发的《出版转制引发的思考》一文的复印件。出版转制,将出版社区分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的企业单位,是目前出版界最热门的话题。仿子同志以他多年丰富的出版实践,就转制问题中的认识提了他的看法。文章最后,他针对有文章中提出的“社会效益不是出版活动的最终目的,出版活动作为产业,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可以得到的书面材料是越来越多了。铅印的、电子打字的、图文并茂的……;材料的质量、表达力也在提高,常常是成套、成袋的材料,塞到采访者手里。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勇于自己介绍自己。材料多,无疑给新闻采访带来了方便。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以为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好当了。绝不是现成的材料一到手,新闻就源源而涌,就唾手可得。材料多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新情况也随之而来。“拿了材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队伍里,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些老练的记者写稿时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另一些同志提起笔来却不知从哪里写起,或者是写一段想一段,稿件写成后不是中心不突出,就是材料缺这少那。其所以产生后一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和写作脱节,采访时不考虑写作,写作时又  相似文献   

11.
最理想的访谈方式,我想应该是这样,事先尽可能地熟悉你的采访对象的情况,包括他的性格、话语方式,欠不需要设置太多的问题,至少不是全部,重要的不是具体问什么,而是你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张富汉印象     
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掌门人,尤其是在智力密集型的传媒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采访过众多传媒业老总,这是我最突出的感受.华商这个成功的传媒企业背后,掌门人就是张富汉.  相似文献   

13.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的现象发生。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的采访对象,记者要想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就要采取适当方法控制和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想办法将不合作转变为合作。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15.
调查与排行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下基层采访的情况如何?本刊的调查显示:记者一个月下基层采访的次数有的多达30次,有的则四五次,一半多的记者有固定的基层联系点,约9成的记者想下基层采访。约半数的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没有障碍,另一部分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未来5年将有数以千万企业电子邮件账户进驻微软数据中心。微软将转向高营收、低利润率的商业模式。在"路透社全球科技、媒体和电信峰会"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微软Office产品主管克里斯·卡波塞拉表示,微软将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放弃它们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而转向"云计算"环境。"云计算"是当前  相似文献   

18.
要善于发现     
新闻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发现。这是我近两年来的写稿体会。1989年8月份,我到一家企业采访,在县城街上,碰到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一辆小车。当时我挺纳闷:陕西电视台的车到咱这小县城做啥?是不是要拍电视?我又一想:咱这儿是杨虎城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流行着一种习以为常的称呼,即爱把总编辑称为“老总”。“老总”者,领导也。领导者的责任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其实,出主意即为出点子,用干部即为用点子。不管出点子还是用点子,都是落脚在“点子”上。所以,老总“总”在点子上,就是题中之义了。作为地市党报的老总,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还得强调抓点子。不仅每时每刻要想点子、出点子、用点子,而且要多想好点子、多出好点子,多用好点子。用好点子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推动工作,这是一种才能,一项领导艺术,是老总们应具有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话中有画     
“街道干部和企业领导全成了业余‘红娘’。” 中关村不少企业由于年轻人多、男性职工多,员工择偶出现困难,不少企业老总对此颇为着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