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进一步搞好经济宣传报道,并锻炼新闻工作者队伍,本刊拟于1993年4月中旬在广东惠州举办“全国经济记者讲习采访班”。热诚欢迎各省、市、地级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报名参加。讲习班为期两周,届时将邀请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专家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主管经济报道的负责人来班讲课,并组织就地采访。对采访后发表的稿件均发纪念奖,并从中评出一、二、  相似文献   

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3.
郭念屏 《新闻窗》2012,(3):10-10
按照集团的部署,我和经济一部记者孙晓蓉、摄影部记者赵筑荣组成“走转改”第三采访小分队采访工业园区建设。经过认真筛选,我们确定的采访点是小孟工业园区和长田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台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传统的电视台记者开展采访工作都是根据安排,而在新时期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则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自主性,只有充分调动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兴趣,培养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能力,才能提升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水平。在电视台记者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采访的基础就是采访动机,它决定了电视台记者采访活动的效果,影响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质量,因此要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动机进行有效地激发,培养电视台记者相关的采访能力,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和进步。下文我们就对采访动机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分析电视台记者具备采访动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电视台记者采访动机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在新闻采访领域 ,我国很多机构有常驻世界各地进行日常采访的驻外记者 ,跨文化的采访活动越来越普遍。本文就如何把握好跨文化采访的心理接触点问题 ,即如何很快地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 ,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访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不合作的采访对象,本文从采访对象心理、记者采访方式等方面寻找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并寻找记者的应对方式,以期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俱乐部。这些新闻俱乐部一般来说都是为新闻记者进行社交活动而设立的,常附设酒馆、娱乐室等,供新闻记者们工作之余休息和娱乐。然而,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却是以采访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这也是日本的独特新闻管理风格。在日本,记者俱乐部是新闻采访的中心和前线,是平时记者们最关注的地方。报纸登载的国内新闻,除一小部分是接收通讯社的电讯,绝大部分是记者们在记者俱乐部采访到的。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吸引记者云集的“消息源”。每天报载的新闻虽然数量庞大、种类纷繁复杂,但都有各自新闻发生的地点和采访地点,这采访的地点就是各新闻来源相应的记者俱乐部。政治新闻来自政党、议会、政府各部门的记者俱乐部;社会新闻来自警察署、警视厅的记者俱乐部;经济新闻来自证券市场、交易所、经济团体的记者俱乐部;……。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有其相应的归属记者俱乐部来负责向记者们通报和解释,记者只要抓紧自己的记者俱乐部,一般也就不用担心漏掉重大新闻了。  相似文献   

9.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所开展的采访工作,对于更为深入、全面地挖掘新闻信息以及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关注提升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本文论述了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并对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提升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推进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得以持续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采访中通过记者仔细观察、正确解读并利用非语言信息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会大大提高采访效率,并能够顺利获得采访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胡丽娟 《新闻传播》2015,(3):10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新闻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新闻采访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新闻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记者的采访行为开始出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现象,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频频发生,本文从非规范视角下的新闻采访冲突角度出发,结合记者采访活动中的实际,对记者采访的非规范性视角下新闻采访的冲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遇到此类情况,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首先,记者应该有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权意识。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电话…  相似文献   

15.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16.
一、记者临场思维的自身素质记者采访的临场思维是指记者进入采访程序后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种临场思维能力是由记者自身的多种潜在因素和多种条件构成的.如记者的知识储备、对采访对象认识的程度、采访经验的多寡以及认识机制的优劣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记者的采访思维,并作用于采访行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记者临场思维的导向器.记者的临场思维,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采访与写作,它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评判客观事物,就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精辟的见解和认识,也就不可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2、知识的积累是记者临场思维的沃土.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是采访前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才会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以维护采访行为的完美性,保证采访质量.3、尽可能多地认识采访对象,以丰富记者临场采访的针对性思维.这种具体的采访准备,属于记者对被采访者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对人物的采访,这种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就更受记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向电视观众传递新闻事实的必要手段,记者必须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创新并灵活地运用采访技巧,才能实现与采访对象信息沟通最佳化。本文探讨了当前新闻采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工人的位置在车间,农民的位置在田头,战士的位置在哨卡……那么,记者的位置呢?可以说在哪儿都可以,因为他要反映各条战线的人和事,不可能有固定的位置,更不能整天蹲在办公室里。对此,著名军事记者、作家魏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记者的位置在一线。”这“一线”二字,就科学、准确地把记者的位置定好了。换句话说,记者不管在哪儿,非要到第一线不可。“记者的位置在一线”,就意味着记者必须直面生活、融入生活,工作并不是8小时工作制,也没什么上班下班之说。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一睁眼就应当而且必定是在“班”上,也就是说应时刻处于工…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地震过去50多天了,大陆记者的目光依然关注着海峡对岸的同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蓬在残垣断壁中,采访了台湾震后重建、经济恢复、民众生活及两岸关系等情况。今刊登一篇采访手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