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场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在一些重大公共性事件发生、发展、传播和消退中,事件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当事人的言行举止会引得公众关注、"站队",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负面情绪,如仇官、仇富等,会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网络舆情,引发舆情危机。笔者选取2020年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的代表性事件——艺人谭松韵母亲被撞身亡为例,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传播路径,突出特征,最后,探讨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环境下,面对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对于公众关注程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地方政府该如何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事件并进行舆情事件的分析处理,积极研判、回应网络舆情,从而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努力拓宽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舆情引导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相似文献   

6.
夏临 《东南传播》2010,(2):37-39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八旬翁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事件中,网民通过论坛和博客跟贴对该事件发表的各种言论,探讨该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舆情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思考。文章认为:网络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发表评论、交流看法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代表着民众意见。网络舆情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如果疏于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往往以网络牢骚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当热点事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时候。过盛的网络牢骚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继风靡2009年的天价烟局长落马贾君鹏躲猫猫等事件后,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持续高发,我爸是李刚、辽宁庄河市千人下跪上访、富士康员工跳楼等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媒体报道尤其是互联网迅速传播,在公众中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可俗称为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手机用户激增,微博客强势兴起,发展迅猛,QQMSN群超过5000万个,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社区依旧火爆,用户过亿。因此,如何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网络舆情的演化,都具有相似的从群体认同、群体比较、群体极化、群体迷思到削弱社会控制和发生社会侵犯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于作为群体性事件"助燃剂"的网络舆情,可以做出概率预警。舆情预警与应对,不能伤害民意本身。  相似文献   

9.
陈燕 《新闻窗》2011,(5):20-21
2011年7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梳理了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应对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当前的网络舆情特点,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因此,需要系统化评估网络舆情风险和应对效果,探索"舆情监测——专家咨询——提出预案——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策略,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公众表达个人意志的平台之一,对社会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以及网民意见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平度征地事件的整体概述,分析基于微博平台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其所体现的微博舆情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的良好结合与互动,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实现。论文着眼于研究“南京绿评制度”形成的相关网络舆情在不同途径传播的特征,从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各要素出发,分析得出公众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着倒逼机制,网络舆情对于公共决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刚 《青年记者》2020,(5):77-77
涉警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平台上针对公安机关以及与之有关的事件所发表的意见或者态度的总和,它牵涉社会成员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执法人员为代表的公安机关和公众。在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中,公安机关作为干预主体,应及时主动地借助媒体发声,满足公众知情权需要,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客、微博等公众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舆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舆论表现形式。互联网舆情反映了公众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政治态度,是领导同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科学的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测、预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互联网舆情信息进行分  相似文献   

16.
颜陈 《新闻前哨》2013,(9):15-16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变化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公众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舆情处置工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信息抓取:适应网络生态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话题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个体的情绪态度,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前卫 《青年记者》2012,(17):11-12
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概念,目前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曾润喜的定义是:“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本文认为曾润喜的定义较能概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9.
政务微博是政治传播的新渠道新工具,既可以传输政治讯息,发布舆情,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又可以通过网络庞大的影响力来创新政民沟通方式、实现网络民主,以此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推动政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