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老印象     
20 0 2年初,辽宁抗日斗争史专家、省委党校李秉刚教授对我说:“咱省原教育厅副厅长、人大常委董鸿书①同志曾参加奉天工业大学学生反满抗日工作。你可以访一访。这对你研究沈阳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会有挺大好处。”经李教授的帮助,我与董老进行了电话联络并在两天后和我们课题组的张红同志来到董老的家,开始了对董老二十余次的专访。期间,董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董老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他的和蔼、亲切与真诚。记得第一次到董老的家,他便热情地请我们坐在他的身边并张罗给我们倒茶、削水果,眼睛里洋溢着和蔼、亲切的目光,一点也没有大领…  相似文献   

2.
三见徐向洋     
二见徐向洋从石家庄回来不久,我收到了徐向洋从淮安寄来的一大包资料,其中有几盘光碟,记录有近年来各电视台采访徐向洋和对"择差教育"采访的谈话、报道影像资料。我记得,在石家庄的时候,老徐曾说起过,有要求采访的记者,通常他都会提供有关报道和材料,这样能使采访能够更加顺利进行。所以,我更有必要提前认真学习——我是真心实意的,因为,能够使"差生"(我不很愿意使用这样的称谓)转变的教育,如果  相似文献   

3.
谁能救你?     
我记得贾樟柯在一次被采访时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太多机会沦丧,破罐子破摔。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  相似文献   

4.
肖宁宁 《辅导员》2015,(3):32-33
在一次记者会上,一位干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有这么一段对话。记者问:“是什么让您有这么大的信心去治理这个城市?”干部说:“是人民群众的信任!”我已经不记得这是采访谁,但是我记得这段对话。作为国家的干部,要想让自己的治理良方付诸实践,必要有坚强的后盾,这个后盾是——人民群众。而在班级管理中,小干部威信的树立  相似文献   

5.
李振业 《下一代》2012,(8):14-16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董纯才同志(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们十分悲痛。回想董老85岁寿辰时,我们去看望他,见他精神很好。因去看他的多是他的学生,也有育才、育英的同志,所以话题一直离不开教育。他说:“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我们党对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科学总结。当前中小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弊端是中小学教育搞得太死,青少年负担过重,应当把中小学教育改革抓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小学教育。”这是董老对我们的一贯教诲,也是他对我们的最后一次教诲。  相似文献   

6.
董老作为新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法学家,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董老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及其自身的法律实践,使得董老对新中国的司法建设别有体会和建树。破中求立是董老司法改革思想的核心,本文从破旧法、立新规;破旧体、立新制;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三个方面对董老的司法改革思想进行了解读。司法改革仍是时下不绝于耳的话题,解读董老的司法改革思想,也许可以获得一种本原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句话丰富了教师职业的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在教坛耕耘了20年,我有过辛酸、有过困惑,也有过许多荣誉,但我印象更深的还是学生对我的敬意。这些年来我一直爱着我的工作,一直把"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用爱心筑起教育之梦"作为我崇高的梦想。一、以爱为心泉,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记得十八年前,我刚来到这所学校,接任了五(1)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师的工作。当时我班有一名全  相似文献   

8.
杨秀磊 《教育》2007,(4S):26-27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董文亮老人,今年69岁,他是位有着40年教龄的小学老师,虽然他身离教学岗位但心并未走远。他独创了一套眼明操,对预防青少年眼睛近视大有裨益。退休后的8年,他一直无偿为学校做这项工作。他说今天的好生活是党给的,自己多付出些是理所应当的事。在接受采访时,董老告诉《教育》旬刊的记者:“我们那代人毛主席老人家教导得好啊!”看记者不甚明白,他悄悄地贴近记者的耳边:“我听毛主席的。”董老早年读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熟读了毛主席语录,还收集了不少毛主席画像和像章。他说自己很崇拜毛主席,当记者问他崇拜的原因时,他立刻说:“毛主席为老百姓谋福利啊!”  相似文献   

9.
平生第一次采访我平生的第一次采访,是在1955年9月,刚刚从高一升到高二的时候。记得有一天,父亲的皮鞋坏了,请人来修。我正好已经放学回家,就端了一张板凳,坐在院子里看修鞋。  相似文献   

10.
接触生本教育已经三年了,回想起三年来在实验中的点点滴滴,有很多触动,也有很多感慨。三年来,我的学生们在生本教育中得到收获,而我也得以逐步成长。还记得刚接触生本教育是在2006年——那是我任教的第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采访季羡林爷爷前的那个晚上,我兴奋极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采访前我看了季爷爷的不少书。爷爷的书很厚,很多,有不少书还很深奥,我看起来很费劲,但还是捧着他的那套文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次我和朋友一起采访一位魔术师. 我问他:"你的成功是不是因为你有一双比别人更灵活、更敏捷的手?"  相似文献   

13.
我因工作关系到某监狱采访,有机会接触了几位正在服刑的犯人,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曾有过美好的生活,但都因为经不起各种诱惑而做出了违法的行为,不得不进入高墙内接受教育和改造,我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步入歧途而感到惋惜。教训是深刻的,当引以为诫。以下是几位犯人内心真实的独白。罪犯张×说: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虚荣心作怪。童年的时候,虚荣心这个怪物就已经在我的心底萌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虚荣心不但没有得到消除,相反变得更加强烈。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为我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董老一生担任国家领导重要职务,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阅兵"读书法就是董老在67岁学习俄语时总结出的一种读书方法。董老为了读原版《苏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在南京召开的“陈鹤琴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使陈鹤琴先生的七个子女十分难得地聚在了一起。长子陈一鸣今年71岁,最小的陈秀兰也已经57岁。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位,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谈起了父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难忘的一桩桩往事……拜师陈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原副所长】父亲教育我们的核心是怎样做人,做一个热爱人的人,为人服务的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因此,他从小就教育我们要互相谦让,处处关心人、帮助人,要求我们多向别人学习。记得有一年,父亲为躲避汪伪特务的暗杀去了江西。当母亲带着姐姐秀云和我、弟弟、妹妹,吃尽了千辛万苦来到江西时,容我们安身的房子竟还没全搭好。父亲告诉我说,那间只搭好了竹架子的房子是我  相似文献   

16.
日本著名作家 ,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不久前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记者 :你对中国和中国作家有何看法?大江 :1960年我去过一趟中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初我又去了一次 ,都看到正在发行鲁迅先生新的全集 ,记得上面还印了鲁迅先生的手写法。我认为在20世纪的亚洲 ,也就是在这100年间的亚洲 ,最伟大的作家就是鲁迅。早在孩提时代 ,我记得母亲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学作品 ,我最初知道郁达夫这位作家 ,就是从母亲那里听就的。那时 ,印度的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于是 ,我就…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     
武琳 《师道》2015,(3):8-9
从教近20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教育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回答,不同年龄又有不同层次的领会和感悟。教育是一种传承记得刚刚从教的那些日子,"传道授业解惑"时刻提醒着初登三尺讲台的我。每一节课都不敢马虎,每一分钟都不敢懈怠。我深知教坛不大,地位神圣;教师渺小,角色崇高。积极备课,虔诚拜师——我填满自己,再传递给学生。那一张张兴奋红  相似文献   

18.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民办教师,在村小教书。我没有读过师范,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但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记得当时学校仅订了一份《井冈山报》和一份《吉安教育》。后来在我的怂恿下,校长终于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慷慨地订了一份《江西教育》。自此,《江西教育》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9.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人民群众所敬仰的革命诗人.董老的诗,情真意切,气势磅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是他伟大的革命襟怀、宏大的政治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格的形象写照.董老逝世一周年时,郭沫若同志写诗赞颂他“发扬马列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董老的一生,是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战斗的一生.他无限热爱毛主席,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董老对伟大领袖无限敬仰和忠诚的革命品质,生动地反映在他各个时期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董必武同志的诗选,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当时董老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党的派  相似文献   

20.
记得《今日教育》记者在采访我时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工作中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从事教育工作30年来的种种往事如同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闪过。我承认,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但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如果非要我说出工作中的亮点不可.我觉得.敢于尝试和改革应该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