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台湾做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30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30本,有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其人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4.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柳色如梦     
季薇 《中文自修》2012,(10):12-13
衡量好散文的标准或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有几条恐怕是大家所公认的:好散文除了更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身、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之外,还要有好文采,要讲究语言的修饰,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等等。当然好散文还一定要有情韵,能够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就这几方面而言,本期所推荐的两篇美文都文质兼美,堪称美文。它们的共性都是言之有物,行文有情,富于美感,读后让人心中顿生灵秀之感,舒畅之感。而且,作者一为台湾,一为大陆;  相似文献   

6.
说起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很多读者可能未必留意,但提起《我有友情要出租》《妈妈心妈妈树》《花婆婆》,那些热爱图画书的家长和老师们,却几乎无人不晓了。方老师游走于大陆和台湾,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因翻译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 ,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 ,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 ,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 ,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 ,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尤为突出,一大批大陆赴台作家诸如梁实秋、谢冰莹、张秀亚、林海音、琦君、余光中、洛夫等,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文学传统的遗风余韵,将在大陆因政治原因断裂的现代文学传统成功续接到台湾文坛上。琦君是台湾女性散文的集大成者,她在散文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五四作家冰心的影响。在创作主题上,她继承了冰心爱的哲学,尽情歌颂母爱、童真、自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将爱的书写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以此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探索;在创作风格方面,她承袭冰心温柔敦厚、典雅清丽的风格,同时又不断探索,开创了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疏淡厚重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饱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作家桂文亚是当今海峡两岸儿童散文创作的重要代表。她的校园散文借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着力于建构自我人物形象,在保持儿童本色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她自觉的“社会性”意识,并南此带给校园散文理趣之美、人性之美和真善之美,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桂文亚少儿散文创作的风格,也体现出桂文亚对其童年的透视和对少儿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1.
《月光下的喇叭手》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早期作品,属于写人叙事类散文.本课抓住散文的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上出了“这一篇”的独特之处.始终聚焦乡愁情感主线,用三条文本解读路径探究“喇叭手”形象的情感内蕴,带着学生层层深入去品读语言、体悟情感、探究深意.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文章细腻柔婉的文笔,纤细浓重的情愫,热烈博大的爱心,丰厚的文化乡愁,多重的审美内涵,使她的这篇散文卓而不凡。在这篇文章中,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引发无限的遐思。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冒炘、庄汉新又推出了一部新作:《中国当代散文英华》,该书的出版,似乎正赶上大陆书市上的“散文热”。该书格局新颖,由“前言”、“作家论”、“作品选”和“作家传”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前言”本身是一篇洋洋万余言的散文史论。作者立足于当代。在对古今散文流变的条分缕析中。归纳出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特质。与此同时,作者还将大陆当代“十七年”散文和新时期散文、大陆散文与台港散文,分别作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照,力图显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散文在各自  相似文献   

14.
宗璞以学者型作家的角色和女性特有的敏感劳作于散文之园,其散文以强烈的个性意识和较高品位的文化意蕴坦露作家丰富的心灵世界,并由此而使千千万万读者沉醉其中  相似文献   

15.
乡愁情结是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 ,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 ,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 ,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 ,女性特有的气质 ,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 ,这也使得女性乡愁文学在文坛上开了日后 4 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15,(Z1):46-48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发表于1998年3月。作者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大、中、小学华语课本。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常常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写出自己人生感悟的智慧精华,让读者倍感珍惜和感动。文本解读:《桃花心木》是写一个种树人种树,"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让"树  相似文献   

17.
彭荆风同志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曾说过 ,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种美好的感情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创作 ,流露出浓厚的抒情色彩 ,有散文的韵味 ,不论环境、人物 ,还是情节、主题 ,都围绕“美”展开 ,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 ,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 ,是品味美的典型范例。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而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美文就会被讲析得支离破碎 ,学生也将失去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 ,是紧扣“美”巧设计 :感受一点、欣赏一…  相似文献   

18.
看《大家》     
本期《大家》质量较前两期有了显著的提高,颇有《大家》所倡导的先锋锐气。女性作家尤其出手不凡,王安忆的短篇《一家之主》、周晓枫的非虚构作品《邮差》、新进广西女作家纪尘的长篇《缺口》都是精心之作。这三篇作品似乎有意无意地消解了文体的界限,都呈现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的特点;又在其中揉进了诗性。《一家之主》和《缺口》尽管以“小说”的面目存在,情节却更近于散文,其中抒情的成分也颇近于散文的表达。《邮差》以“非虚构作品”即“散文”的面目出现,但其中夸张的个人体验,奇特的跳跃思维,断续的情节线索,又使它具有某些小说的气质。它们或许标志着未来文学创作中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分野有可能越来越模糊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驿路梨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陈之藩先生是台湾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名再《谢天》、《失极的兰花》被选入台湾中学国文课本,《钓胜于生》分别被选入香港和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据我所知,一个作家的文章能入选三地课本的、且受到如此普遍欢迎的、陈先生是第一个。被余光中先生称为“通人”的陈之藩,“教的不是文学,是电子学。”‘准国外成了科学学者,在国内却是文学名家。”(引自余光中《鬼雨》)但我们对于陈先生其人其文却了解得很少。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两部工具书;一是《台湾新文学辞典》(四月1人民出版社,1989年Ic月出版)并没有设立陈先生的条目;一是《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