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2.
世界范围内能将"故事"讲好的导演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却是掌握了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电影"技术"的好莱坞,牢牢掌控了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正是由于技术对于电影"本体性"的位置,决定谁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然而,电影"技术"的本体性位置长久以来被国产电影创作者们所忽略,通过对近十年来国产电影创作的梳理,却不难发现技术的本体性地位实则早已悄然植入了国产电影的创作之中,十年的时间,国产电影创作者们对于技术在电影中位置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也涌现出《金陵十三钗》这样的国产电影技术层面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科技技术纵深发展,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大放异彩,通过融合应用了多种新兴热门的技术类型(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实现电影艺术的创新呈现。在此之前,传媒影视领域中VR技术是主流,通过该技术促使电影实现2D向3D的技术跨越。如今AI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科技主流,尽管研发和应用的深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应用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引领了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的发展衍生出"数字蜃景"的学术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虚影声画艺术"更是成为当今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给大众展开了未来电影视听世界的全新认知画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首先要面对"类型电影"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的混乱。电影类型是对某一时期所有电影的一种笼统分类,类型电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电影成规与惯例集合的结果;二是商业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模糊。类型电影仅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低预算类型;三是"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复杂形态。由于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基础,又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中国类型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5.
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相似文献   

6.
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后电影时代,数字技术,3D技术使得电影文本的叙述又发生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技术与电影叙事文本两者新的“战争”。本文以电影《艺术家》为引子,展开论述,并指出技术的进步终归要服务于电影叙事,两者最终在实现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后疫情时代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这场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转向,以数字科学与网络通信作用下的技术转向为核心,究其本质是一次从公共媒介到"私媒介"的媒介属性的转向.通过对这些转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电影媒介的产业、技术与媒介属性由"转"到"合"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昀 《东南传播》2015,(3):31-36
互联网正融入电影工业系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备受关注的变革角色。结合受众的多层面向意涵,从新近三部案例电影之考察来看,电影制作者可以依赖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独特技术语境,一方面打造用户作为"我"这一主体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一种集群式、共同体化的观影行为。尽管互联网真实改写了新时期电影模式的具体实践,但电影市场的高票房现象仍是基于以内容、资本与受众为基本内涵的多重互动结果。我们应当以一种聚合化的视角,来解构互联网时代电影市场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传播下,欧美电影文化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电影文化,如何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传播竞争力和树立现代国家形象,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电影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是在"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软实力的国家形象,其次是"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硬实力的国家形象,最后是中国电影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认同,传播现代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师仪 《东南传播》2020,(4):63-65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航拍技术横空出世。航拍自诞生以来就被电影人所重视,成为"电影造梦"的一大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在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下,"后现代主义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中,而航拍技术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合,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魅力。航拍作为一种新的且还在不断发展的拍摄技术,在电影的表情达意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3.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一位法国游客进行了一场电影放映,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也成就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繁盛时期,上海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瘦鹃作为中国早期电影评论家,他善于把握最新的都市动态,及时抓取上海市民文化的精髓,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想积极实践到创作之中。他通过"影戏话"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了很多西方影片;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投入"影戏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创作,深入体会电影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叶佳琪 《今传媒》2014,(6):111-111
3D电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电影制作者心中无限向往的技术高峰,越来越高的票房收入同时也表现了观众对3D电影的热爱与推崇。本文通过解析"3D电影发展机遇"、探讨"我国电影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对3D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浅析,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3D电影、热爱3D电影,了解3D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翁亮 《东南传播》2016,(10):33-34
在电影诞生的初期,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技术,摄影师则是掌握技术的专业人员,先于编剧、导演等后来电影作品产生的核心人物。随着技术的迅速革新,电影很快成为了一门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摄影师也从最早期的技术工作者演进成为艺术创作者。本文试结合电影及电影摄影的发展历程,试分析当代摄影师应如何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7.
陈可馨 《东南传播》2021,(12):59-62
解码景观是接近区域电影的一条常规路径,在通过符号、图景、文化、历史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后,影响区域电影确立身份标签的因子仍旧需要挖掘.区域电影不只存在一个"他乡",贵州区域电影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游走于"超俗"与"世俗"之间,在银幕中构建了一个静谧的"他乡",这一意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贵州区域电影得以跃出区域电影的序列,展现了其独有的在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立雪  刘静 《声屏世界》2014,(10):72-72
<正>7月底,国产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以弹幕形式放映。8月初,由乐视影业发行的《小时代3》也有了弹幕专场,甚至连武侠片《绣春刀》都凑起了热闹。弹幕电影甚至一度引发"小时代迷"和"秦粉"关于"谁是弹幕电影第一"的争论。弹幕电影,更像是即时吐槽,或者是以电影的名义,人为制造一次吐槽者的集体狂欢。这是一个吐槽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拿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0):11-15
电影银幕空间是媒介空间和艺术空间的混合体,它具备"增魅"传播的广告效应。从城市到电影,城市被"赋魅"。从电影到城市,城市被"增魅"。"增魅"后的城市不仅可能知名度、美誉度更高,还可能成为"电影旅游"的目标对象。由此,电影对于城市的"增魅"传播效应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规律,它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