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电一 《青年记者》2012,(16):35-36
47个记者应该追求什么境界?达到什么境界,才算是优秀记者?这是需要记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是记者常常要面对的问题. 怎样当记者,就会有怎样的收获,也就会有怎样的社会评价、人生际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记者,也看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有把这份神圣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的,他们的工作常常缺少主动性、创造性,仅仅以完成定额任务作为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2.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种主动性,就会失去大量的新闻,也出不了好新闻。很难设想,一个怕跑懒动的记者。能捕捉到“新闻”,写出好的报道来。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科普编  相似文献   

4.
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是做题。标题是新闻的浓缩与提纯,同时也是版面的眼睛。尤其是夜班时事版编辑,编稿过程中真正需要创造性劳动的主要是做题。一题之立,数晌踌蹰,这在老编的职业生涯里是相当普遍的经历。在新闻业务研究中,标题也是最集中的热门之一,仅正式出版的标题学研究专著,就已有五六种之多。这说明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着学习借鉴标题制作艺术的需要。报纸标题值得编  相似文献   

5.
版面策划是编辑的重要工作,策划得好.版面就有深度、有思想.形成对读者的冲击力。一些编辑常苦于没有好题目.不知道让记者去写什么.版面就容易流于杂乱无章,被通讯员来稿牵着鼻子走。因此.版面策划十分重要。怎样才能策划好版面呢?笔者认为,编辑工作要用到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一种是收敛思维.即从杂乱的稿件中抽出重点,突出处理一使其成为版面的中心(所谓的“头条”)。一种是发散思维,即对一个新闻信息进行联想,扩展、深化为一组新闻。这是编辑工作中更常见也难度更大的一种。发散思维是策划的基本思维方法,学习好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6.
记得名记者彭子冈曾说过,一个好的记者需有“慧眼”与“神笔”,这个慧眼大约就是指识货吧,应知道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什么是意义不大的新闻。这双慧跟对编辑来说,我想就更为必要了,因为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稿件,怎么从大量看似平平的稿件中发掘真金、真新闻、好新闻,将它处理在报纸版面的中心位置,这就反映了编辑的基本功。8月28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国际新闻版在处理新华社有关“东盟九国使节向日方质疑”一稿时就大相径庭,反映出两报编辑的眼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夜幕降临,时事编辑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进入“角色”,便满脑子是版面加标题。时事编辑主要精力是处理好新华社电讯稿件。电讯稿不乏好标题,但也有一些标题需要时事编辑再加工。有些稿件经删节后,也需重作标题。因此,制作标题就成了时事编辑每天必唱的一出戏。同自由来稿一样,时事稿件的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题文一致的原则。为此,就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  相似文献   

9.
邢弘昊 《青年记者》2007,(18):112-112
一个好编辑首先是一个好记者善写、能跑、观察力强,能够使编辑的眼界和思维开阔。善写、能跑是记者的基本功,但是编辑具备这些素质则有助于使编辑工作变得简单:对前期选题有充分的估计,对稿件质量有较好把握,对版面表现有个人理解,编辑风格自然就会从所编内容中体现出来,具有独到性。  相似文献   

10.
搞好会议报道与发挥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休戚相关.会议报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实质上就是记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能从会议报道这一"新闻富矿"中拓展思路和报道空间.改进会议报道不是简单地减少会议报道,或者降低其在版面中的位置.而应从"三贴近"的角度出发,跳出一般性程式化报道的苑囿,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报道的新闻含量,强化记者和编辑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能力,把会议中蕴涵的丰富新闻资源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部,一般地说,是不大愿意做版面编辑的,有的甚至认为,熬夜、耗体力不说,无非就是画画版,做做题,简单劳动,意思不大。比起记者,比起那些能编能采的编辑来,自觉得差一大截。所以,干上一阵子便想找门路跳出去,找一个能施展才干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对版面编辑的传统看法有关,一方面是从事版面编辑工作的同志没能充分认识到这个岗位的重要。这里是编辑部的“总装车间”,是很富有创造力的地方。提高报纸质量,离不开版面编辑的辛勤劳动,尤其是版面编辑的创新意识。一般化的编排,往往把最精彩的内容“揉”进去了,什么也不突出,改变这种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这是各新闻单位公认的一条经验。这“上”“下”之间的确存在必然的联系,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我们记者中的多数同志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为社会和同行们所公认的成绩。可是,毋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报纸彩色印刷的发展,彩色照片正逐渐形成取代黑白照片占领报纸版面的优势,这对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目前还没有能力改成彩版的报纸来说,无疑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黑白版面如何应对,特别是如何从大量的彩色照片来稿中看出其在报纸上的黑白效果,从中选用光影效果好的照片放到版面上,是当今编辑人员在报业竞争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本领。在过去的报纸版面设计中,往往对标题的制作、花边的运用比较讲究,对照片的清晰度和内容也很重视,而对影片的影调、层次对版面的整体效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就不那么注意了。尤其是来稿中一些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14.
报纸编辑工作的特点之一是,需要编排版面。一般初学编辑的青年,往往一来就被版面吸引住,总想很快学会组版技术。几个月下来,能够初步画画版样了,又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并不太难。我认为,这种心理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好编辑工作的信心,不致一开始就感到无从措手。因为编辑工作的内容,简单地可以分为思想性和技术性两项。比起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来,排版的技术性多一些,因而比较使人感兴趣,也比较容易学。不过,倘使我说报纸版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整个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和劳动成果的体现,用得着编辑的全部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业务修养,而且全部使出来还总是不够用,那大概不算是夸大其词。所以,编排版面是思想性和技术性的结合。但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观点,编排的思想性和技巧性是两码事,那又不妨把组版术单独抽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5.
我做报纸版面编辑已整整15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标题打交道愈久,对标题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感受愈深. 版面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三大项:认真阅改稿件,精心制作标题,合理设计版面.关于制作标题专业书籍论述其作用时,大致不外四个方面:提示新闻的内容,评价新闻事件,吸引读者阅读,活跃和美化版面。除此之外,我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项感受,即标题的竞争作用,主要是指标题对报纸间竞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部,一般地说,是不大愿意做版面编辑的,有的甚至认为,熬夜,耗体力不说,无非就是画画版,做做题,简单劳动,意思不大。比起记者,比起那些能编能采的编辑来,自觉得差一大截。所以,干上一阵子便想找门路跳出去,找一个能施展才干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对版面编辑的传统看法有关,一方面是从事版面编辑工作的同志没能充分认识到这个岗位的重要。这里是编辑部的“总装车间”,是很富有创造力的地方。提高报纸质量,离不开版面编辑的辛勤劳动,尤其是版面编辑的创新意识。一般化的编排,往往把最精彩的内容“揉”进去了,什么也不突出;改变这种状况,乡琢磨琢磨,把稿件中最精彩的内容“抠”出来,突出处理,使稿件增色,版面增色  相似文献   

17.
一条好的标题,如果忽略了形式的制作技巧,会被淹没在字海中。我做版面编辑工作,对标题的美化有几点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报纸出版的方方面 面,渗透在从编稿到组版的各个环节,诸如为报道“出点子”,选角度、定题目,对记者或通讯员来稿进行修改润色,在文稿的出版形式上作独具匠心的安排——如制作标题、设置栏目、设计版面、配发评论等,都反映了编辑作为“无名英雄”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重大会议的报道,什么党代会、人民代表会、政协会议、群英会,等等.每逢这些会议,报纸都要集中版面,作为一个宣传战役连续报道.但是,怎样才算报道好这些会议呢?是不是新华社、中新社、本报记者发来什么稿件,我们如实照登,就算完成任务呢?是不是版面多、发稿多,就算尽到了职责?对此,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编辑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问题. 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这是报纸的任务所确定的,也是按客观规律办报的一个编辑工作准则. 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稿件,有本报记者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