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词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词学是我国古典词学的繁盛与总结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清代词律批评理论的词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清代词律批评理论自身的完善为词学研究树立了榜样,词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第二,清代词律学完善了词学研究体系与方法;第三,清代词律学研究的成果有效地指导了词人的创作;第四,清代词律学还对词籍校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诗学作为我国古典诗学的总结集成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清以降词学批评对南北宋之宗的消解,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清代前期为导引与凸显,清代中期为承衍与拓展,清代后期为充实与深化,民国以降为完善与张扬.清以降词学批评对偏尚南北宋之论予以了不遗余力的消解,将兼融并取南北宋词的主张不断展衍与张扬开来,从一个视点有力地提升了词学批评的层次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政教批评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运用;政教之论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由宋到明,词学政教批评的色彩较为淡薄,但发展到清代,不少词论体现出鲜明的政教批评的视点和色彩。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阐说的内容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入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加以展开。上述两个维面将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内涵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李慈铭词学思想与创作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学者,也是同治时期颇具风骨的词家.李慈铭的词学批评涉及到清代词学中一些核心论题:其一为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他推崇唐五代北宋词,对南宋词人,尤其是姜夔颇多批评,并直接影响到胡适<词选>的论词观念;其二是对词人性情与学养关系的讨论,在清代词学批评中,浙西词派重视格调之醇雅,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胸襟学养,但却忽视性情之抒写,纳兰性德、郭麐等虽倡导性灵,但却忽略学养,各有偏至.因此,李慈铭提出根植学养与独抒性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词学意义.他的创作实践了其论词主情、独抒性灵的思想,或写漂泊之苦,或咏家园之思,或感慨时事,均能将胸襟与识见、性情与学养完美结合,颇具风骨.因此,对李慈铭的词学思想与创作进行探讨,对学界更为细微地观察晚清词坛创作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靡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个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11.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不仅在目录学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在词曲批评方面同样成就斐然,《总目》运用源流批评、比较批评、纪事批评等批评方法,拓展了词曲批评的方法和视野。从总体观之,《总目》词曲批评成就大于不足,在以词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陆之辩”肇启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开展的,即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冀道。文章的意义在于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  相似文献   

14.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清词话作的学化,使清人词话与清代学术有着为更密切的联系。清代实学、朴学及今经学对清词话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顾太清研究是清代女性词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在诗词版本的考证、生平身世的辨析,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价等方面皆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对20世纪的顾太清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将有助推动和深化新世纪的女性词研究和清代词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论及"临桂词派",多以桂籍男性词人为代表。清代广西曾经出现过的女性词人与她们的作品,基本被忽略在词学研究视野之外。本文拟对清代广西女性词人词作加以探讨,发掘和探寻其中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