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白了,记者和通讯员都是投稿的,稿子投出去,人家用不用自己就不当家了。其实不然,你要能为你投出的稿子用不用当家的话,主动权照样能在你手里。这个道理你要想明白的话,就只有在提高自己写稿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认识徐林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年初,我给一家流行杂志做了一个稿子,需要配主人公的照片,由于我既没有照相机.也不擅长拍照,报社的朋友知道后便作了“中介人”,让我找徐林帮忙,当时的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他会婉拒。没想到,徐林一听我要拍照片,便满口应承。初次见面。我们并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去年8月,平时爱捣鼓点散诗歌的我被政治处张主任相中,破格调到了机关搞报道。刚进机关,我写稿的激情可足了,分析报纸,研究报道动向,下连队采访,点灯熬油赶稿子……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出手三五篇大小不等的稿子。可没想到,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发出去的10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时,身边的风言风语便传开了。  相似文献   

4.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5.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6.
用形象说话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到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邹 革庄村采访,在《大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小村三题》的节日见闻。这篇小稿,包括题目和标点符号,共508个字,三个小题目:高竿灯,柿子树,镜子。 稿件一见报,立即引起了较大反响,报社内外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打电话说,“你真写了篇好稿子,好长时间没看到这样的好稿子了”。有的读者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小稿,耐看,有味”。 老实说,引起这样的反响,是我意料之中的。邹革庄村,只有180户人家,但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酒瓶盖加工企业。从制铝板到印铝、制作铝质和塑料瓶子盖,一条龙…  相似文献   

7.
写作也美丽     
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思绪在键盘上飞扬,写完一篇稿子,发“伊妹儿”的时候,就会想起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感觉这个题目比小说还美。于是会自然的把小说思想延伸开去,感到了写作的神圣与美丽。多年来,我把业余写作当事业干。这样说,也许会有人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写作,他们觉得世界上爱“爬格子”的人,是一群天才傻瓜。的确,写作,尤其是业余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思想跋涉。爱好写作的人,对有些人的非议只能是一种沉默的笑。爱好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错,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所写的人和事,都很具体,很鲜…  相似文献   

8.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9.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2,(11):25-26
我经常看到这种场面:一位读者手拿一张报纸,眼光在纸页上匆匆掠过,搜索到好的标题,停下来,再看开头一句话,有兴趣,看下去,没有兴趣又翻过。我的结论:一篇好的稿子,首先要有一个好标题,然后要写好开篇第一句。没有一个好标题,读者常常不看这篇文章;写不好开篇第一句,读者往往不会耐着性子看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苗长庚从内乡县城关镇政府退休回了家,按理说,他应该养个花儿钓个鱼儿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然而他的行动再一次让人们惊讶,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县人大的业余宣传通讯员,从此,又走上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艰难之路。坐在家里想点子,走出门外找例子,回到单位写稿子。这是大部分通讯员写作的规律。而他则泡在群众之中抓素材,蹲在群众之中写稿子。他并不是人大代表,但像人大代表一样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像《精诚所至金石开》、《为代表构筑履职平台》、《邵元龙和他的果树研表的稿件之所以能引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长达3000字的案例通…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王小宁默默寻找丈夫坟基的稿子,10年前我写过不下10篇,本不打算再写,可总是身不由己。  相似文献   

12.
唐德君 《新闻前哨》2002,(11):41-41
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所说,“电视新闻文稿应该是意思通畅的稿子,观众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会发生误会。”电视新闻文稿要做到口语化,要在用字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要用普通话口语,并且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要用双音节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节词;要用口头语,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语句;不用同音不同义的文字,少用虚词和关联…  相似文献   

13.
去年5月,河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社会文化生活类报纸总编辑会议以后,我和省委宣传部新闻评议组组长杨福山同志议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报社的总编辑,两眼整天盯住稿子,在稿子上勾勾抹抹,惟恐因一时不慎,在导向上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16.
迟红 《新闻三昧》2004,(2):41-41
我是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沧州输油处一名年轻的干部,自1996年一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通过和广大通讯员、编辑的通力合作,已分别连续8年被石化管道报社评为先进报道员。我深知,企业宣传干部是通讯员和编辑之间的纽带,也深知通讯员采写稿子和编辑老师编发稿件的艰辛。在此,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一些  相似文献   

17.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18.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19.
6月末,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陆振华同志约我写写记如何深入采访的章。他说,时下通讯工具现代化,记打开网页找资料,守着电脑写稿子,还要不要继续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份的《新浪体育》杂志有一篇有关写备战奥运的马俊仁的稿子,文字不多,语言很有特色,其中一句,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