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特征,以跨境流动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面临危机,学界将更多关注在地国际化模式。在地国际化致力于培养全体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增强机构的文化多样性,提供文化敏感的国际化课程,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共享。全球主要国家通过国家战略、机构策略、国际课程、学生融合等方面实施在地国际化。我国在地国际化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仍面对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弯道超车”和“变道超车”的过程中,应取人才培养本位,促知识流动、引战略转型;增强“本土留学”服务能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校园环境,重塑国际化课程模式和实践;实施文化敏感的教学,加强文化引领;以微证书项目促进在地国际化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思辨能力为中心,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创新型外语人才。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跨文化交际、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的外语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塑造战略,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体系。不断总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3.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创新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培养也被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在国际化发展的全球背景下,努力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高等外语教育要在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及跨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这对于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就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思考,但基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尚为数不多.本文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英、日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行动研究,旨在有效拓宽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其具备跨文化视域下交流、合作与拓宽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合理化设置,以期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第二外语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显得越发举足轻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案追踪等方式对第二外语通识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探讨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以及针对多语种师资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人才培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的内涵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耗散结构为分析框架能很好地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本地高等教育实践或本地高等教育实践影响国际高等教育及相互传递、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动力集合及效率。其实质是保持有序状态的负熵,即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为主线,以课程设置的构建为统领,进行"外语+通识+I"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为世园会搭建国际化的平台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提供全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跨文化要素,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国际化人才适应“一带一路”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生活圈层封闭、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跨文化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静态化等问题。基于此,从文化培育、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践平台、教师素质、地域特征等六个维度,提出了一条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浸润式课程、多层次实践平台以及动态化教学,并结合高校地域特征开展创新创业跨文化培养的理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趋势.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从跨文化的角度,推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一定能助推中外文明互鉴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北京高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存在着跨文化课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国际化尚未真正融入大学文化的问题.北京高校在树立国际化观念、营造国际化大学文化、提升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立足本土国际化,探索在线国际化教育,拓宽学生跨文化视角和全球性思维;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基于跨文化理解,创新叙事表达,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27-1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迫切需要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从对外语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认识、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调查了河北省不同层次高校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外语同仁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终极目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实际教学建设现状与人才目标的达成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探索具有明确指向,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大学通过实施全面、在地国际化教育理念,开展全英文(双语)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内在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多维度营造发展氛围等举措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地方高校可以选择以提升全体学生国际化素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内在化制度建设为抓手,解决国际化教育内驱力不足;以一体化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全英文授课内培教师为重心,撬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卓越工程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为导向的多维课程模式的构建以及实践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生态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性人才,因此跨文化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应包括跨文化教育。但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诸多不足,如战略规划不到位,系统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缺乏,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多层次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等途径来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体系,以因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深度梳理和分析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维度,从理念、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提炼出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合性、贯通性和融合性特征,即将文化主体、文化本体和文化差异的整合理念;将语言、文化和社会信息贯通驾驭的知识基础;将语言基础、文化适应和交际实践融合的实践能力。从文化自信与文化交融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时代呼声,不仅有助于实现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深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基础,而且能更好地探寻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困境。为突破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理念淡薄、跨文化知识匮乏、跨文化能力难以形成等困境,结合"一带一路"教育外交的具体实践,从认识层面整合、组织层面革新、政府层面扶持来建构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培养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已不能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与课程创新应运而生,为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通过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了明确要求,即培养的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此,本文深入分析总结了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做法,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四种途径涵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视野问题,切实可行,方便操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也提高了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相关院校面临类似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虚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人员、项目、课程等进行超越物理空间与时间的国际合作交流过程,被赋予国际性、全球性与跨文化性。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远程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创收利益的驱动以及高等教育对公平的追求是虚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因。虚拟国际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虚拟国际化的价值引领与政策设计,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课程国际性、全球性与跨文化性,教师发展数字运用,学生流动数字支持,机构的数字国际合作。虚拟国际化能否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流模式仍然存在一定认知分歧。  相似文献   

19.
论跨文化意识及外语文化课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葵 《考试周刊》2011,(83):79-80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系统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发展,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颇具成效。高等外语院校要以此为基础,继续改革创新,准确寻找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即: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中心,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外语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和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接近国际化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尤其是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扩大国 际交流规模,强化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