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棋在西方仅仅经历了一个世纪。最初出现于西方文献,是在四五百年前,但实际上引进到欧洲并对奕则在1881年。当时,一位被聘为日本铁路技术顾问的德国人奥斯卡·科尔施特,因偶然机会接触到围棋,并受教于当时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圆社社长村赖秀甫。他归国后出版了《围棋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至今仍屡版不衰。第一部用英文写的围棋书,是阿瑟·史密斯所著的《围棋技术》,1906年于纽约出版。此书取材于前书。1900年,西方最旱的围棋俱乐部。是由奥地利海军士官在亚得里海滨海城市普拉(当时属于奥地利,现归南斯拉夫)创立的。这俱乐部有会员200人,持续活动达8年之久。后因倡办者阵亡,该俱乐部解散。但在此之前,围棋  相似文献   

2.
王锐  谢炎午 《围棋天地》2005,(15):10-12
据传围棋始于尧舜,流于商周,春秋即渗人民间,兴于汉唐。在这其中,作为盛唐时期最繁华的长安,自然被认为是围棋的兴盛之地,日本文化多为效仿汉唐,其中便包含了日后被其发扬光大的围棋。如今的陕西,虽仍然遗留了汉唐雄风的辉煌,但在围棋这个领域中无疑是落伍了。曾经的辉煌已经过去,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  相似文献   

3.
在儿子小时候,为了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锻炼,曾让他学习过绘画和音乐,但他兴趣不大,后又听说围棋能够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完美性格, 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于是将他送进围棋班进行学习。开始知道了“金角、银边、草肚皮”接触到被称为古代四大艺术之一的围棋这门古老艺术,但头半年中他坐不住板凳,一年后,围棋魅力吸引他的目光,自此他对围棋开始有些痴迷,围棋带来  相似文献   

4.
谈谈围棋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艺术,围棋 本身具有两重特性,其一是它的娱 乐性。 从娱乐角度来看,围棋起着陶冶性灵、启迪智慧、修身养性、适意延年等作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尤其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人士多半视弈棋为一种益智的消遣。 围棋的另一特性无疑是它的竞技性。随着棋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现代,国际、国内各种围棋大赛蓬勃兴起,竞技性就显得高于一切了。在我国,围棋被列为体育项目;在日本,优秀棋手被赞为“胜负师”,都说明围棋竞技的重要。 凡遇上围棋大赛,人们首先关注的总是谁胜谁负。一个国家围棋事业的兴旺与衰微,也主…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07,(12):20-20
今天看来,富士通杯近十年的历史,显然是在记述韩国围棋的辉煌,但是在这一棋战诞生的最初年代,情况却并非如此。 作为最早的世界棋战之一,富士通杯诞生之初的岁月,完全是在彰显日本围棋的强大:世界围棋的舞台,竟然被一些在日本国内棋战中已经处于边缘地带的棋士占据。  相似文献   

6.
规则之会     
《围棋天地》2004,(19):44-44
当今世界棋坛,中国规则、日韩规则、应氏规则等多种棋规并存,棋规多了却非繁荣景象,相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倒不小,主要有三:一是几乎每一项世界大赛采用的围棋规则都不同,给外界以不够严谨和权威之感;二是在世界围棋普及过程中,给围棋爱好者们制造出人为的混乱;三是使围棋通往奥运的道路平添障碍。  相似文献   

7.
“韩国流”肆虐世界棋坛十余年,其实质与特点到底是什么?有人将“韩国流”称之为“暴力围棋”,笔者认为并不确切。窃以为,用“微雕围棋”来概括“韩国流”似乎更贴切些。微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兴的一朵艺术奇葩,即在体积微小的物体(如玉石、兽骨、毛发等)上面写字、绘画、雕刻,它是一种以精细为特征、在细微处做“文章”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韩国流电是如此。韩国围棋虽脱眙于日本围棋,但却与过分拘泥于棋形棋理和大局观的日本围棋有明显的不同,注意从小处着眼,重视局部变化与子效,在局部施展种种精巧手段,再由局部辐射、主导全局,使局势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谈子与目     
区别:子空皆地与唯空是地 围棋规则的两个体系 现今的围棋规则有两大体系,一种是以中国规则为代表的子空皆地的中国数子规则,应氏规则也属于此。中国古代规则还要还棋块,棋块多的一方每多一块要贴给对方1子;另一种是日本、韩国使用的唯空是地的日本比目规则。由于日本在欧美的围棋推广中着力最早最多,因此欧美的围棋规则和术语也出自日本。  相似文献   

9.
曾经的“围棋王国”日本在90年代中期之后走向了全面的衰落。本文在超越围棋本身的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主导日本青少年成长的整体性社会文化氛围、教育氛围、保守主义精神倾向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点明了这一现象作为鉴戒的启示作用。一、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围棋面临的危机围棋发明于中国,但早在唐朝就已传入日本。经过长期发展,围棋逐渐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中期开始,日本围棋逐步走向繁荣。本因坊战等职业棋战的相继创立,标志着日本围棋黄金时代的到来。此时一方面是涌现了大量优秀棋手,…  相似文献   

10.
异国棋缘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04,(19):49-49
围棋向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丝绸之路西行,一条是向朝鲜半岛、日本东游。在围棋东游的过程中,朝鲜半岛成了一个重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又见围城     
1恕我冒昧,套用钱钟书先生的大作之名。不过以此来形容当今中、日、韩三国的围棋现状却是再贴切不过了。韩国围棋成绩虽好,但失于传统,后继必然乏力;日本根繁叶茂,但流于老化,难免无力出新;中国似介乎于两者之间,但恪守中庸,终不得破壁而出。“城里的想出来,城外的想进去”。围棋之路,也是千差百回。但路终究是要走的,谁想走的更远,走的更平稳,也需要一种特别的力量。2日本把围棋称为“棋道”。400年苦心孤诣,日本的围棋一直在求道的路上孑孑独行。看川端康成的《名人》,沉郁顿挫中你能感觉到那一份无言的执着,他们把…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围棋一直有一种唯美的文化色彩,注重构形,注重步调。“形”的美丑是许多棋手在思考下一手时的极其重要的标准,有宁愿输棋也不下恶形的实例。同时,由于海岛文化的特殊性,日本围棋有时也体现一种悲壮的“殉”之美。在这一点上,吴清源、林海峰、赵治勋以及后来的王立诚等人都不是其代表,真正能代表日本围棋的应该是大竹英雄、武官正树,应该是坂田荣男、藤泽秀行、依田纪基。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小草     
子丑 《围棋天地》2008,(22):97-97
一百年前的1908年,美国人亚瑟·史密斯(Arthur Smith)自费出版了一本英文围棋书籍《围棋:日本的国技》。这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英文围棋书籍,其名称本身就在传达着一个千真万确的信息:从一开始,西方人对围棋的认知就带上了鲜明的日本烙印,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棋书     
《围棋天地》2005,(4):45-48
作为承载围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棋书籍的写作和出版与一个时代的围棋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它的文化内涵、受众群体、阅读和流传方式也与其它文字出版物截然不同。此中妙味,相信每一个参与写作、编辑、出版和阅读围棋书籍的人都有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5.
天雨 《围棋天地》2006,(14):60-61
忽然接到电话,《围棋天地》布置我采访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顾问、著名书法家大井锦亭。素昧平生,该如何入手?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上网一搜。敲入先生大名,嚯!有关的日本网页,竟然琳琅满目。虽系日文,所幸关键词语大多是汉字,略一浏览,对大井先生就有了一个轮廓式的然而却相当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围棋发源于中国,但近代却兴盛于日本。七、八十年代以陈祖德、聂卫平为代表的中国围棋开始向日本发起挑战的时候,是深怀着一种“复兴国技”的悲凉,以向大哥讨教的姿态出现的。但尽管聂卫平、马晓春等人在中日围棋比赛中创造出许多“抗日”的壮举,包括后来韩国棋界的加入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围棋的大哥大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九十年代,以李昌镐为代表的“韩国流”刮起了凶猛的“世界冠军搜刮风”,随后,以常昊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又迅速崛起,屡创佳绩,而与此同时,面对中韩少壮派的冲击,日本的“老人围棋”却屡战屡败。围棋世界的长幼尊卑似乎要就此重排座次了,那么,做为围棋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这一精绝的智力游戏的代表的中、日、韩三国在当今其坛上到底孰先孰后?下个世纪的枰上争夺中到底谁执牛耳呢?  相似文献   

17.
周中全 《围棋天地》2000,(9):1-1,11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围棋黑白分明,交替落子,应该是最自然、最有序的一种智力竞技。然而在围棋空前繁荣的今天,各种围棋比赛尤其是世界性比赛的无序却使人产生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围棋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外学界的说法甚多,莫衷一是。如日本围棋界有人认为:“围棋和象棋有它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的就受到中国天文及其它科学的影响,大致改良而成为十七道的围棋。”①这种看法在把围棋、象棋统统视作“盘戏”的前提下,说围棋源于中亚,显然证据不足。他把“盘戏”在局制、棋子数目、兵种多少、着法规则的不一等等巨大差别都混为一谈,混淆了其间的本质区别,于弈棋类各种棋戏起源研究无多大裨益,因而始终未得公认。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围棋…  相似文献   

19.
1.17 惊闻汉斯四段海外遇难,没想到第一个为围棋 事业而献身的竟然是一位欧洲人。 自勇胜依田一战成名后,汉斯像麦克·雷蒙九段一样,远赴日本探求棋道奥秘。日本的整体围棋水平已大不如往昔,但在围棋的推广方面仍做着一贯的努力。日本棋院聚集着五湖四海的  相似文献   

20.
棋中情感     
王元 《围棋天地》2013,(9):68-77
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堪称是中国围棋一段漫长的严冬。原本已经逐渐拉近了和日本的距离,甚至几乎追上,但斜刺里杀出一个韩国,以一种中日棋界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围棋彻底搅乱了棋坛形势,后来居上,成了围棋新霸主。于是,很长时间内,“韩流”成了中国围棋人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