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成都商报创立三年多采,编采人员对什么是新闻、怎样抓新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我们的认识。记得办报之初,由于大多数人员几乎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只是凭着对报纸的新鲜感和对新闻的满腔热情,只抓住一些社会热点进行铺排式的炒作。一般是先由编辑闭门造车搞所谓的“策划”,然后让记者按图索驶进行采访。回来后再由编辑加工,为之取一个响亮的标题便推将出去。这种“新闻”枯燥乏味,广大市民更是不属于此。我们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1995年的9月。1995年9月,…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本着“新晨报,新追求,新品位”的改版理念,我们隆重推出了新的《江准晨报》。我们在内容和形式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不论是选稿取向还是版面包装,都有了质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有两大亮点:一是强调民生、强化社区新闻,包括帮办新闻、热线新闻、社会新闻等,因为2008年必将是民生年.谁抓住了民生。谁就能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三昧》创刊十余年来,由于它熔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炉,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广大读者把它称为良师益友,写作的“克星”与“指南”,真是恰如其分。作为《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对1997年的《新闻三昧》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印象:这就是《新闻三昧》越办越好、越办越活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刊指导思想活起来了。如1997年《新闻三昧》第11期47页刊登的编辑部的《深深的歉意》一文。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代的新闻人而言,在头脑中应该树立起一种历史感或曰历史意识:任何新闻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刚刚才出现;任何新闻都可以看成是对于历史当中向前发展的事物的一种报道。因而,最为深刻的一种报道思想是:我们不仅是在报道新闻,而且也是在记录历史;我们不仅是在对眼前的新闻信息作报道,而且也是在为未来的信息库提供历史的查询。  相似文献   

5.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2008年的新闻给我们太多感动,这些都让我们没法拒绝,在我供职的这家城市媒体.就有一档非常出色的栏目,它的体裁是电视文摘类节目。本文讨论的是电视新闻文摘的时效性、接近性、可看性的关系,为同行提供梳理的资料,并提供一种可参照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2008年的新闻给我们太多感动.这些都让我们没法拒绝,在我供职的这家城市媒体,就有一档非常出色的栏目,它的体裁是电视文摘类节目.本文讨论的是电视新闻文摘的时效性、接近性、可看性的关系,为同行提供梳理的资料,并提供一种可参照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来,最能代表理论新闻学体系结构的是新闻理论教材.教材是研究成果的累积与凝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甘惜分教授1982年出版的<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教材),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2008年出版的<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国内出版的新闻理论教材大概有六七十种,我们不可能对所有这些教材都进行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09,(1):75-75
2008年,对新闻报刊管理工作来说,是加强基础建设的一年。如今,我们已经迈入2009年的门槛,在未来一年里,新闻报刊管理的工作重点又将是什么呢?记者日前采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对外宣传报道中,对外摄影专题报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必须把对外摄影专题报道放到应有的位置。突破“难点”路子宽广 我从事对外摄影报道十多年,过去有两个“难点”总是困惑着我,难以突破:一是报道面窄,二是可读(视)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业务思想上还有一些老框框、老套套设有彻底破除,一些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旧观念、旧意识、旧模式还束缚着头脑。因此,在处理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关系上,常常忽视社会新闻,即所谓的“小新闻”、“软新闻”,在处理政治上的严肃性与画面上的生动性的关系上,常常忽视生动性,甚至…  相似文献   

10.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12.
岳铭  秋华 《视听界》2011,(3):100-100
广播电视主持人必须明了,就职业来说,主持人从本质上不是艺人而是新闻人。在这点上很多主持人的认识很不明晰。2008年以来,《南方周末》年年都要评出十大媒体关注事件,在赞扬《南方周末》的新闻敏感和驾驭新闻的气派时,试想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翻开2008年全年的《新闻与写作》,你会发现这一年的中国新闻界有三大亮点。第一大亮点:2008是新闻人吹响冲锋号战胜灾难的一年。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里.年初的南方冰雪,“5&;#183;12”的汶川地震……,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我们的新闻人冲在了最前方。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全体人民,把中央领导人在前线指挥的情况告诉人民。领袖的泪,和人民的泪流在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产生了搬山倒海的无穷力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相似文献   

15.
新闻编辑中的艺术美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非寒 《今传媒》2011,(6):143-144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创造美、热爱美的天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任何事物上都体现着;我们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审美心理无一不得到升华。新闻活动也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审美创造活动,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大都也是通过新闻作品来进行展现的。而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应研究新闻编辑中的美学,从而建构新闻编辑中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6,(1):164-164
2015年已接近尾声,纵观这一年,各种各样的新闻层出不穷,似乎每一个都想要拼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那么,一些我们熟知的知名企业在这一年里都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信号表明,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央高层开始秉持一种新的思路和态度。 200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时表示,中国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各国记者前来采访北京奥运会.愿意千方百计地为奥运采访提供充分的服务。他还说,哪个国家都有负面,中国这么大,负面的难以避免。我们会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大家会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主流进行充分估计、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2008年大卫·科恩在美国创立了最早的众筹新闻网站——Spot.us,在Spot.us众筹新闻网站中,读者和资助者都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可以为任何他们喜欢的新闻报道计划贡献金钱或智慧。当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时,就成为新闻报道的合作创作者。日前,Spot.us这种众筹新闻模式已经扩展到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荷兰等国家。据统计,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6月之间,全球大约创建了77个与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地震新闻开始在各种媒介上出现。汶川地震以及其后世界上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地震新闻开始成为受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为了适应受众需求,媒体开始对地震新闻予以特别关注。但是,地震新闻作为灾害新闻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