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武元英 《考试周刊》2007,(26):108-110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但时至今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非但未得到解决,反而陷入了困境,甚至得出科学沦为与宗教、文学、巫术为伍的结论。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全面、正确地指出和把握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作为方法论的证伪与作为教育实验结果的证伪 1.作为方法论的证伪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一直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分界标准是证实原则,波普尔的分界标准是证伪原则,而库恩的分界标准是“范式”原则,那卡托斯则认为分界标准应是预见性原则。波普尔认为,理论虽然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却能被经验所证伪,“作为划界的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应当把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的标准。”他所理解的是实验对理论的证伪。那卡托斯认为,实验本身并不具有证伪的资格,而只是通过新理论的证伪才反驳、证伪旧理论。并指出“任何理论都能够导致新事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对科学分界问题做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回答,即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落传统巢臼,富有启发意义:打破了科学无误论的神话;为我们如何解决从易错的科学理论趋近真理,如何解决假真、错对的过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一分界标准也有很多偏颇之处:他把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推向了极端;证伪标准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他的证伪标准不仅无法对科学理论进行定论性的证伪,而且还有可能会扼杀许多真正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逻辑经验主义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周福祥一、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观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同所有其他学派一样,首先必须理解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为科学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要回答哲...  相似文献   

5.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用来判别某种知识类型是不是科学知识,其目的是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分开来。科学哲学界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也是各抒己见,不拘一格。对此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是明确辨析科学与非科学以及伪科学之间的区别,不断深化对科学划界问题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和特性的认识更加清晰,有利于丰富科学的形象,捍卫科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和波普尔的可否证标准,提出了绝对的划界标准;库恩和拉卡托斯则模糊了划界要求,主张一种相对标准;费伊阿本德从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要消解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最终,科学划界被置入更为广阔的视界,萨伽德的三要素标准与邦格的十要素标准为科学划界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多元化准则。然而,科学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只有建立在科学道德基础上的科学划界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尽管科学本身已逐渐具备了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但对科学分界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论在理论层次上还是在实践层次上仍都具有现实意义。一种将分界标准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无疑增加了科学分界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尝试因其本身的缺陷并没有更好地解决科学分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哲学是对政治本质以及政治科学整个发展进程和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的考察和反思,是对政治科学的基本问题即研究主题问题的探究,其研究范畴指涉相关的问题域:由对政治的本质及分界问题的探求,对政治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的审视和对政治科学发展取向的价值判断的厘清等诸多问题建构而成。  相似文献   

9.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分。浅显的说,语义学研究语言中单词,短语,句子的字面意思,而语用学则涉及到语言与会话者之间以及会话语境之间的关系。近几年,研究学者一直在关注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问题,讨论的范畴集中在意义与使用,语言的规约意义与非规约意义,真值条件意义与非真值条件意义等等诸多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问题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靠什么来检验?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提出来了。历史上各派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这个问题的所有回答都是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指出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早已被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高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并将之神秘化。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妥当的说法。哲学并不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只是能够解决它们这些学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科学所能研究的问题哲学是不能研究的,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学能够解决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谈到的价值问题、伦理问题,就是科学永远也研究不了的。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在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从事人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医的理论观点。他认为中医是我们的珍宝,中医是自然哲学;中医是整体论,是从整体和从系统看问题的;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气功是理解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的钥匙;人体功能特异与非特异是相对而言的;中医现代化必将引起科学革命;在实现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证伪标准论证伪标准论是波普尔哲学逻辑的基础,也是其历史方法论的前提。波普尔的伪证理论是与他的"划界"理论密切联系的。波普尔所说的"划界"是指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他说:"找到一个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实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划界问题。"[1](p11)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范畴,因此,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大家分三步走:一是概念,二是原理,三是应用。这个学习指要着重帮助大家在学习中把握重点,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而能够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学习指要也可做为哲学课的复习大纲,在教学、学习以及考试中,我们都可以此为准。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质问题在文学理论史上已讨论了两千余年,迄今还聚讼纷纭。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哲学基础的缘故。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自然应该是生活与文学的问题了。正是由于对这个基本问题认识上的分歧,才派生出对于文学理论上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释。所以,要解决文学本质的这个问题,还是应该联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进行考察。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科学方法论使传统哲学变成科学,只有科学方法论才能诠释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同时它也是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上述三方面现代意义的说明,使我们懂得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转变到现代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的哲学的渊源,从而揭示科学方法论在解决哲学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为未来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研究越须依重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的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唯心主义者利用当时科学还不能解释物质是怎样产生意识的这个困难问题,散布了许多谬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完全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怎样在高中《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教学中讲清这个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去正确地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但是在理解与传播这一重大思想发现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使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就是将基本问题过分地夸张了。科学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地处理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对于运用辩证思维的锐利武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62年,库恩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科学哲学界导致了科学合理性理论的危机。从此以后,科学假说如何评价和证明的问题退居次要地位,科学合理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西方科学哲学家们对科学合理性的探讨,大都致力于建构各种科学合理性模式,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科学合理性问题中理性观的研究。然而,对理性的理解是认识和解决科学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因此,解剖科学哲学史上理性观的性质、特征、构成等,在此基础上揭示科学哲学中科学合理性理论危机的根源,以寻求解决的出路是科学哲学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分界问题是科学的划界问题,归纳问题是归纳推理的正确性问题。波普尔在重新思考和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以“证伪主义”和“科学知识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哲学思想。所以,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成为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