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丽红 《青年记者》2007,(24):76-77
在我国现行媒介制度之下,批评报道一直都是正面宣传的有力补充。但是,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公众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更高要求、新兴媒介的话语自由优势,都促使媒介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批评报道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而是需要并且实际享有法制支撑、政策支持并受到两者规范的自由。批评报道活动包括选题、采访、编辑、播报等一系列业务环节,是媒体围绕着制作和刊播批评报道而运作的完整过程。限于篇幅和能力,笔者不能对批评报道活动各个环节的自由依据问题,一一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先要明确的是,批评报道的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有限度、受限制的自由。这种限度和限制,有些源于合理、积极的正面约束,有些则来自消极、负面的阻碍和干扰,两者共同决定了批评报道运作中的自由空间与边界。本文仅就批评报道的自由问题释说一二,至于这种自由的限度和边界,则需另文探讨。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批评报道来说,真实二字的分量更显得沉甸甸的。要做到完全的真实可以说是绝非易事,稍有不慎极容易造成新闻侵权官司。为保证真实。我国的新闻媒体一直要求“三见面”,批评稿发表前让各方审核。现在许多年轻的记者往往放弃这一原则,只听一方面的反映,听风就是雨,草率发稿,结果给自己、也给新闻机构带来麻烦。这些人之所以放弃“三见面”的原则,一方面与自身素质较  相似文献   

5.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22):69-69
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旋律;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  相似文献   

6.
李全民 《记者摇篮》2009,(11):54-54,52
舆论监督报道固然不完全等于批评性报道,但其中大部分的报道确实是在揭露社会存在的负面性问题。它的批评性、尖锐性以及对社会公正、社会良知、社会正义的担当,使得它对从业记者的自身素质有着更为严格、更为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的显特点之一是它对所报道范围内的一切内容,有义不容辞的监督义务。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记是完成这一义务的实施。记历来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记与生俱来就有监督的角色职能。但是在时下,很多记的角色出现了不应有的错位。比如:有的记一手拿批评  相似文献   

8.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经备受质疑,但是在言论自由问题上,爱德华·伯恩施坦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既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在社会之中对于言论自由的争取,宣称言论自由是"一切人的平等权利",又主张保障党内自由讨论,认为"党内应存在批评的绝对自由"。终其一生,他始终恪守"社会的一切成员权利平等"的自由理念,并在报刊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由于它通常以揭露和批评的报道形式出现,所以在实际开展中会受到来自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对于政府部门和那些已享有高度社会美誉度的企业,一旦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有损其形象或利益时,他们便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强烈反应,来阻碍报道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0.
因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功能,所以每张报纸上相当比重的新闻报道是批评报道,也备受管理层及普通受众的关注。作为正面宣传的有力补充,批评报道在对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披露的同时,也经受着公众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更高考验,从而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的艺术,不仅包含了批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包含了语言和分寸的把握,也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的修养和经验。这种修养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实战”机会来体味、来升华。批评报道有艺术,但这种艺术几乎完全来自实践。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一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4.
靖鸣 《新闻知识》2004,(11):10-12
一、斯大林对列宁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思想的抛弃和背叛 反映民意、提供论坛,这本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报刊的神圣职责。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布尔什维克党还处于无权状态时,列宁就强调党内应该保持“行动一致、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党的报刊在列宁指导下通常辟有“论争之页”,作为广大党员发表不同意见的论坛。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签署的临时性法令中曾经指出:“一旦新制度确立起来,对报刊的各种行政干预就必须停止,而将依照最开明与最进步的法律,并在对法庭负责的范围内对出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社会,特别是关注可能导致社会发生恶性运行的“坏人坏事”或“好人错事”,对此所进行的揭露、批评和报道就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批评报道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但作批评报道难是学界和业界所共知的,地市报由于所处的人缘、地缘因素使其所作批评报道更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报纸没有批评报道就难以抑恶扬善,就会失去战斗力。但是,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认为,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评报道一定要完全真实,不能满足“基本准确”。否则,受批评单位就不服气,甚至惹事生非。所以,批评报道在发表前,报社和作者要把稿件送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批评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决不能马虎了事。二、作者要有明确的批评目的。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决不能为泄私愤而写稿。指导思想不明确,肯定写不出好的批评稿件。  相似文献   

17.
冯洁 《传媒观察》2003,(2):49-50
当代媒体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所开展的批评报道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体系的重构、法律社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批评性报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部分记者没有完全理解批评性报道的规律,批评性报道本身也存在不足。笔者在工作中感到,一些批评性报道在情绪表达上,存在这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要不要搞?如何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新闻实践中的习惯理解,批评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工具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揭露性报道,它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生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明学 《新闻窗》2008,(6):70-71
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出人意料,在一定范围内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通常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突发事件中电视新闻报道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舆论引导和新闻信誉,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20.
批评报道是党报舆论监督的重型武器。然而,一提起批评报道,不少同仁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