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江航运条件优越与皖江沿江城市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近代外国资本入侵后,在武力强迫下芜湖被迫开埠,皖江的航运与城市都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进一步扩展,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市镇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江面变乍、水道系统被打乱、湖泊面积缩减以及水灾频仍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深刻认识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的特点及其影响,可以为当今的皖江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皖江文化是指拥有皖文化的传统遗存和近代特色的长江安徽段流域文化,所谓"皖文化",是指特色比较鲜明的安庆一带地方文化主色调.作为区域文化,宋之前是皖江文化的涵养期,宋元明清是它的生长期,近代以来是它的转型期,今后是它的创新期.对皖江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和长江全流域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揭开了皖江旅游带开发的序幕。文章探析了皖江旅游带至今尚未崛起的主要原因,提出以皖江文化引领皖江旅游带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倡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皖江文化旅游引导战略、黄金水道旅游线优先发展战略、沿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马芜铜工商旅游重点发展战略,以加快皖江旅游带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使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国家关于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及皖江文化圈的相关政策,剖析皖江地区户外运动现状,提出依托皖山皖水,利用皖江文化圈的文化特点,开发皖江地区户外运动,从而促进皖江地区建立地方文化、大众健身和绿色经济三者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一步步南移,唐代皖江流域的经济不断得到开发。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唐代皖江流域手工业地理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地域差异,导致皖江流域手工业地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总体上来说,皖江流域的手工业发展在整个唐代东南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代财政东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皖江示范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安徽省上下围绕"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目标长期努力的结果。本研究从皖江示范区早期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皖江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并着重解决区内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皖江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区域分异,有助于认识皖江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制约因素,制定皖江城市带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划,实现皖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皖江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中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由于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形成。要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的特点,形成总体合理布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重商求利:皖江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近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皖江地区农耕文化表现为安土重迁、勤力农亩的特征。近代前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和市场的刺激因素,皖江地区农耕文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重商求利的特征,实现了由安土重迁向出外谋利、由因循守旧向迎合市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安徽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安徽省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现代物流业,也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将会给皖江示范区域内的现代物流业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首先概述了皖江城市带的情况,然后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到了产业转移理论以及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效应等诸多理论,最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下给皖江物流业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提出皖江物流可以通过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皖江文化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界定皖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比较皖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异同,从而丰富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总结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整合皖江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新的视角,为皖江地区开发开放献计献策;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皖江文化产业整合,为打造安徽文化强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各种官私机构滥发、兑汇各种货币、票据,追逐套利,造成金融市场紊乱、加剧民生困苦,皖江区域自不例外.皖江区域作为全国重要稻米输出以及工业品输入市场,波动频繁本身是其经济显著特征,在紊乱的金融市场作用下,两者更是相互推波助澜.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稳定金融市场、平复经济波动,来维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府正是造成这种紊乱和波动的最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相似文献   

15.
《安徽教育》2011,(4):34-34
【正】本刊讯3月1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为皖江示范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适应产业承接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皖江区域是徽人重要的营商地,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促进了皖江区域市镇的繁荣。他们在商贾射利的同时也急公好义、重文重戏,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建设,促进了皖江区域的文化发展。对徽商与皖江区域文化关系进行研究,既有益于徽商研究的深入,也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知时下包括皖江区域在内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7.
皖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张恨水与皖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皖江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给予他的浸润,更表现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熏染,还体现为张恨水以其创作的实绩丰富着皖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低碳物流的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产业的长远目标。从物流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低碳物流中的建设路径,实现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就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城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目标和合作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