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等学校体育应重视预防运动性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止,但是运动性猝死仍然时有发生。发病人群主要有运动员、大学生和体育教师等。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体育的教学、锻炼或比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性猝死会给高校的体育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研究、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近年来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其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成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缺乏运动过程的完整性;滥用药物和盲目补充功能性饮料;参与各种大型赛事的机会增多,超负荷的运动极易造成心肌损伤;生活不规律。结论: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的能力;改进学生体检的内容,严禁高危学生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重视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排查;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注意识别运动性猝死的前驱症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分布和病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总结了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探讨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并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研究法,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过强的心理应激;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以及学校运动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等是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为主体层面结合学校体育实际提出:要及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对高危学生群体要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要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指导与监督管理;要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与方法等方面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地区1980—2005年间心源性猝死病例139例尸体进行病理学解剖,从宏观到微观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39例猝死尸检中,男性72例,女性67例,通过男性与女性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比较P<0.05;不同年龄组女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1;不同年龄组男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5.结论:男性与女性发生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明显相关;男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尚不能认为有关.心肌脂肪浸润在女性猝死中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工》2014,(2):45-45
冬季气温骤降,急性心梗进入高发期,突发心脏病猝死的几率明显超过其他季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万人,每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死亡原因以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伴有的严重并发症为主。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SCI-E、SSCI和A&HCI中1990-2012年收录的3382篇职业体育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归纳出国际职业体育研究的热点主要有运动性伤病、运动性脑震荡和运动性猝死、职业体育反垄断与竞争平衡等。  相似文献   

8.
“唉,本来好好的人,睡了一觉就走了……”而引发这种情况却是人们称之为的猝死。其发病迅猛、出人意料。一般从发病开始,如果没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1小时之内就会造成病人死亡。其中的心源性猝死(即由心脏疾病引发的猝死)占到了所有猝死的90%左右。中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患者超过54万,抢救成功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亚健康是指由运动不当引起的亚健康.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诊断方法和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调适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被认为是心血管领域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三大疑难问题之一.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博士傅国胜和单江教授历时数年完成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预测因子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告复极离散度增大是CHF病人猝死的最重要预测因子,从而为CHF病人提供了检测心脏性猝死高危者的一项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Marfan syndrome is a systemic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that could affect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eventually lead to heart enlargement and heart failure with high mortality, mainly due to progressive heart failure and/or 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d by malignant arrhythmia. Here we report that a patient received a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 (CRT-D) with a pre-monitor func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experienc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his cardiac funct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patient had reduced morbidity and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also experience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掌握胆碱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运动能力影响的资料文献,为胆碱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胆碱是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组成部分,是维持细胞结构所必需的;合成乙酰胆碱的前体,乙酰胆碱是传递神经信息的重要物质,参与许多神经活动;胆碱是亲脂肪性的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能将脂肪、胆固醇乳化,防止胆固醇积蓄在动脉壁或胆囊中;胆碱是能穿过“脑血管屏障”的少数物质之一,胆碱进入脑细胞可生成能帮助记忆的物质。胆碱含量高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运动能力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发展。结论对人体身心健康及运动能力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可适量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论的重建步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积淀已日显成熟和厚重,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其间,不乏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等等的冲突与两难抉择.而且,后现代主义带来的多元共生思潮和读图时代的迅猛君临,几乎颠覆了既有的话语方式与学科体系,我们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超越困境、重建文论话语体系,进而建立拥有当代发言权和世界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学派?张荣翼新著《冲突与重建》从文论视野、本体辨认与建设立场等方面进行了跨世纪反思与重构.这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维生素pp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补充方法,为耐力大众人群和运动员预防癞皮病及神经分裂症,提高运动能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维生素pp参与NAD (辅酶Ⅰ)及NADP (辅酶Ⅱ)的构成、提高耐力运动水平和影响机体代谢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结果明确了维生素pp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适量补充维生素pp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及防止癞皮病的发生。结论根据维生素pp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补充时应采取配伍服用的方法,我国居民膳食中维生素pp的参考量为:成年男性为20mg/d,女性15mg/d,运动员大强度运动时可适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研究,总结受伤时的动作力学特征,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预防运动性伤害的发生,本试就投掷和排球教学与训练中常见的肩损伤做初浅的生物力学分析,以期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内数起冤案的产生使得学界和舆论再次掀起了探讨司法改革的热潮,而死刑复核程序显然成为其中的焦点.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死刑核准权下放与收回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将拉开以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行为方式,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权力监督和制约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近几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要践行的合作收益尚未建立起有效防止权力腐败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文章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科学、和谐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使权力规范有效地行使,保证权力为人民利益所谋,才能保证合作收益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18.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